9月13日19时,太阳还在高高地挂着,照耀着日喀则市的大小角落。
在日喀则市区内一个普通的庭院内,藏族小伙巴扎用脚踩着太阳灶的支架,双手一起用力,朝着太阳的方向调整太阳灶的角度,以便更好地接受太阳光。灶上的水壶已经吱吱作响,“用不了多会儿水就会开了”,他说。
在日喀则市1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富西贫。西部交通不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藏民,几户聚集成村,散落在西部群山中的山顶上、半山腰,远离城镇生活居住。酥油灯是他们使用了千百年的照明工具。
曾有人建议说,为在大山中居住地藏民铺设照明线路。但是,经过测算,给大山深处的居民点铺设线路的费用超过了移民搬迁的成本。铺设照明线路的想法因为花费太高,没有实施。
日喀则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城市”,太阳能资源丰富。为了解决偏远牧区藏民照明用电的难题,国家财政投入3亿元,建设了122个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给大山中的藏民送去光明。政府还为每家每户配置了太阳灶,利用太阳能烧水做饭,节约藏民生活燃料开支。
太阳灶干净、节约能源,像巴扎一样,日喀则市城乡的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太阳灶做饭。“天天都能用,雨雪天气极少,而且雨雪持续时间短”,一藏族妇女称。
日喀则市居民不仅烧水做饭、照明使用太阳能,据日喀则市市委副书记赵卫星介绍,很多日喀则市市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洗澡。山东一家企业准备出资4.5亿元,争取在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在日喀则市城乡家庭中普及太阳能热水器。
在生产方面,日喀则市常年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不宜种植露地蔬菜。有村民尝试利用太阳能,发展温室蔬菜种植。
19时15分左右,水烧开了,巴扎从太阳灶上取下了水壶,转身回屋。太阳依然明晃晃地照着,照在巴扎的身上,留下了长长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