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我养我的长江平原踏上蛮荒的非洲大地,明天又将进入浪漫的法兰西。人生苦短。同学少年志犹狂,未曾不惑已碰梁,匆匆忘却花甲至,却已人生后半场。”这是江苏日利达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惠余在赴欧洲考察日记里的一段话,是自己人生旅途的心路历程,也是对做强做大日利达事业时不我待的真情告白。
王惠余在中国民营家里面比较另类,他50岁开始创业接触太阳能,13年来心无旁骛,专注于新能源领域,三迁厂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把一家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横跨光热、光伏、电动车三大产业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2009年日利达又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喜讯接连传来:6月日利达入围创业板上市名单,成为首批欲登陆深圳创业板的企业;中标家电下乡太阳能品牌,是江苏中标产品和省份最多的太阳能品牌之一;8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刊播日利达依托自主创新快速崛起的新闻,盛誉日利达是自主创新的典范;8月26日,日利达光伏产品顺利通过了德国TUV认证,标志着日利达自主生产的光伏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诸多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欧盟地区标准,企业取得了抢滩欧盟等光伏高端市场的“绿卡”;今年企业为上海经纬城市绿洲专门研发的分体壁挂式太阳能工程,成为了行业内最大的高层小区集中供热工程,突破行业多项历史记录;家电下乡以后,日利达市场布点加速,攻城略地,国内市场销售实现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
日利达以魅力四射的品牌形象广受行业内外关注,在拥有6000多家企业的光热产业,王惠余带领日利达人缘何能在硝烟弥漫竞争惨烈的太阳能产业舞台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崛起从出租屋里开始
1997年在国外打工4年的王惠余回到了故乡扬州,在经过一番市场调研,王惠余将“太阳能产业”作为创业之本,就是以利民为标志的民本思想的“便众庶之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无能源则无法生存。太阳神在冥冥之中,眷顾中华神州大地960万平方公里,老天赐予的资源极为丰富。当生活热水愈来愈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之必须时,他的目光越电热水器热水器、燃气热水器,锁定了“太阳能热水器”!
凭借着在国外打工积攒下的几十万资本,王惠余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
在几个热心朋友的帮助下,王惠余在扬州租了几间民房,从国营大企业买了几台淘汰下来的冲床磨床等设备,算是正式开张了。创业艰难百战多。面对一没品牌,二没技术、三没市场的作坊,王惠余带领10几个人,没日没夜地干开了。王惠余给企业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日利达,,“日利达”,英文SUNLEADA,是八个颇具浪漫的字母,它神奇地合成出一个钢性的诗意:“太阳能行业的领跑者”!创业首年,日利达在蹒跚学步中坚强成长,第一年产值实现了50万。
首战告捷让王惠余对新能源领域信心倍增,王惠余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企业逐年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年年搞技改、上项目,伴随着每一次的技术创新,企业都跃上一个个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日利达”仅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就达5000多万多元。昔日的作坊小厂,已变成拥有东、西两个主厂区,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日利达先后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联合国采购供应商”等诸多国家级荣誉收入囊中。
“日利达”科技创新不搞盲目投入,不搞马拉松工程。其技改思想是:选准路径,量力而行,步步为营,滚动投入,稳步发展。企业的当家产品是太阳能热水器时“日利达”先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建成行业领先的电动车生产线,生产规模、制造能力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利用太阳能和电动车的盈利,将研发的触角延伸到光伏领域。目前,日利达成功引进了国外领先生产技术,企业的光伏组件成功出口到欧盟、东欧等多个境外市场,日利达并在西班牙成功建成了海外分公司,让企业拥有抢滩海外市场自己基地。日利达在同心多元发展的同时,一直把光热产业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企业先后建成了行业首家光热研究所,建成齐全的从集热管、高压发泡生产线、一条龙生产线。
日利达拥有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开发体系:以江苏扬州为开发基地,以热能研究院为开发中以新能源为开发点,以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
日利达脉动着一条“创新链”:全面采用CAD、CAM等技术,实施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配备先进数控模具中心和柔性试制设备,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铸成了科研、教学、培训、开发为一体的“创新链”。
在日利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源源不断:光热、光伏、电动车的新产品100多项,其中6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18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3项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获国家专利60多项。
自主创新,引导着日利达在中国民营企业阵营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一个个精彩的转身:从劳动密集型转到科技密集型;从“中国创造转到世界品牌”;从“区域工厂”转向“知名企业”;从“跟随型”转向“创造领先型”这是蜕变,这是质的飞跃,这是核心竞争力的彰显。
人是日利达最大的财富
也许是少年时代的坎坷的经历有点沉重,也许是在国外打工的体会让他难忘,王惠余深刻体会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他说,在日利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资源的就是有一班与日利达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团队。正是王惠余以巨大的人格魅力让员工把日利达当成了自己事业的平台,营造出强力的人才磁场,让企业完成了精彩的一跃。
在日利达,员工的薪酬待遇不是整个行业最高的,但是员工的幸福指数却是最高的。在企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后,王惠余给每个中层干部配备了专车,所有的员工包吃包住,并且提供了有空调、卫生间、电视机、阳台的宾馆级住房,先后为50多名老员工解决了住房难题。
在日利达,企业经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企业尊重人才,尊重科技蔚然成风。“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须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这是日利达集团董事长王惠余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正逐渐成为日利达人的普遍共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自主创新能力,而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则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为构筑人才高地,日利达频出大手笔,人才集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企业每年都从国内各大院校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企业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00多名,科技人才占全厂内线职工的比重,由创业初的5%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在日利达人看来,“以人为本”和“需要即人才”才是正确的人才观念,所招人才力求和企业的发展相配套,宜高才处引高才,宜中才处引中才。
日利达公司为解决外地业务员长期在外不能顾家问题,本着工作、生活两不误原则,在工作妥善安排后,员工可以每月享受四天的回家探亲假期。让外地员工不像牛郎与织女那样,每年只能短暂的相见一次,而是要让他们至少每月都能回家探亲一次,每月都能回家“度蜜月”,这无疑是日利达公司人性化管理的中的又一重要表现。而据实际调查反映,这一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业务员放下对家庭的挂念,专心踏实工作,员工的受益是业绩和薪水的增加,而公司的收益是整体效益的快速提升。
做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
在既是朝阳行业,又是充分竞争行业的太阳能产业,日利达独树一帜,实行差异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太阳能光热行业集中了大大小小约6000多家企业,可以说这个行业现在是高度分散的产业。杂乱无章、鱼龙混杂、无序甚至是恶性竞争。”日利达董事长王惠余说。
前不久,日利达举行了一场高能效太阳能说明会,会议邀请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及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对日利达的高能效太阳能标准进行研讨。这场说明会的背景是太阳能能效分级进入国家标准制定阶段,而此前并没有行业标准,日利达太阳能公司却在2008年就已经建立了太阳能高能效企业标准,并推出了高能效太阳能产品。
在北京召开的日利达高能效太阳能说明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将会吸收日利达经验。并且这一表态得到了落实,之后日利达公司被列为太阳能能效国家标准制定成员单位。“中国太阳能发展新趋势:将走向高能效时代”、“高能效将成太阳能行业新标准”等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对高能效太阳能的发展趋势及日利达对高能效太阳能的推动作用进行了集中报道。在舆论的引导下,无疑日利达公司就是高能效太阳能的推动者,给公众留下了“日利达太阳能代表高能效,高能效太阳能就是日利达”的深刻印像。据王惠余介绍,太阳能光热产业目前在国内是个新生的草根产业,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现在的年销售收入大约介于400亿—500亿元之间,这个销售规模甚至还不及山东海尔一家企业的1/3,但就是在这个小小的行业内,却聚集着全国6000多家企业,这么多企业瓜分四五百亿元的行业产值,市场竞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现在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处于一个相当不牢靠、不稳固的市场地位。”日利达也将以高能效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有序竞争,推动这个产业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
只有大发展才有大出路。王惠余说,目前是日利达的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日利达在市场、品牌、技术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抢抓太阳能下乡的政策机遇,埋头苦练内功,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做好自己的事情。日利达确立了瞄准光热行业“三甲”目标,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的现代企业,让“日利达”成为业界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