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山东日照:太阳能城一夜长成?

    访问: 光热动态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09-10-16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一座寂寂无名的港城难道掌握了中国通往未来的钥匙?

      一座中国人都印象模糊的小城几乎一夜之间登上了世界领奖台,成为“绿色能源典范”,但问题是,谁会甘心做一座只有热水器和绿色之名的城市呢?

      山东日照,一座中国人都不甚熟悉的经济欠发达小城,最近数月接待的外国记者,却可能超过了它所有的历史之和。

      因为全市超过50万台无声运转的太阳能热水器,日照被世界偶然发现,并一跃成为耀眼全球的环保明星。

      包括BBC、《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世界级媒体罕有地倾注嘉许,它们称其为“绿色能源典范”。

      但这样的好运气究竟可以持续多久?

      作为鲁南一个家底微薄且渴望获得经济话语权的边缘城市,日照在意外“突围”的同时又难舍传统发展模式的魔咒——例如她在钢铁基地和石油化工上同样表现出不俗的雄心。

      这大抵是当下中国各地新能源激进中的真切写照,正如一位美国记者在他的文章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忧思和谨慎——“一座寂寂无名的港城掌握了中国通往未来的钥匙?”

      “手里已没有其他牌”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北距青岛180公里的日照一直以来,留给大众的印象多止于阳光、空气和堪比“夏威夷”的沙岸。

      大约三年前,太阳能成为这个城市最外在的视觉标签,密密匝匝的集热管把几乎每一栋新建建筑装点成被银光包裹的庞然大物。超过50万台的太阳能热水器无声地运转于日照上空,服务于超过130万名市民。

      当地政府宣称城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达99%,并且坚信全城覆盖已指日可待。这让整个城市前所未有地充满自豪。

      1989年,日照始升级为地级市,彼时还只是一个由分散的农村拼合成的内陆小县城。经济基础的先天不足和区位的偏居一隅带来挥之不去落寞感——江苏的连云港和山东的青岛两大重镇将其夹击成一个缺乏吸引力的经济洼地,而赖以生存的日照港,也因早期煤价过低而发展不顺难以惠及城市。

      在山东的经济成绩表上,常年位于倒数第二的记录让日照颜面失色。这里工业基础薄弱,商业落后,而人们安于现状。直到2001年,一位有着留洋经历的大学副校长——李兆前成为市长。这个当年年仅39岁并拥有博士学位的新型官员,对于生态和环境情有独钟,这可能源于他自己曾经的学术经历。李上任不久,即出台了180页的《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走绿色城市之路。“这是惟一的出路。”原日照市建委主任董淑波说,“日照手里已没有其他牌了。”

      但绿色是什么,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时髦但内涵模糊的词汇,对于一个从农村骤长起来的城市,尤其缺乏接受基础。

      一“文”成名

      例如日照的太阳能,在生态城市规划执行初期,并未纳入主政者的核心视野,相当长时间处于政策陪衬。

      和许多北方的城市一样,日照的太阳能热水器在1980年代流行起来,年均260天的日照时间为其普及提供了自然基础。此外,拥有太阳崇拜传统和背靠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能第一省山东,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到新世纪初,日照市区普及率已达70%,“基本是由民间自发完成。”日照市建委一名工程师说,政府并没有搅和,“只因它实在是一件不起眼的生活设施”。

      和家里的抽水马桶一样,太阳能热水器只意味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谁会想到它有朝一日竟真令城市暴得大名?

      看起来是一次偶然的机缘,2005年春天,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白雪梅博士,因为研究需要,碰巧从一位环保官员处听到了日照的名字。“一座中国城市拥有如此巨大的生态决心,世界一定会感兴趣。”长期以来,西方能源官员和媒体都坚信,中国缺乏拥抱绿色的动机和诚意。

      很快,白雪梅便以日照为蓝本完成科研文章《太阳能之城》,并发表在“世界观察研究所(WWI)”的《地球白皮书:我们城市的未来》上——这是一本发行于140多个国家并影响其环境决策的世界级学术年刊。

      一座中国小城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竟高达99%,这让还在大量使用天然气洗澡的西方人大为吃惊。当年十多家西方媒体怀着好奇踏上日照的土地。

      2007年6月,由白雪梅论文的发表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推荐,“瑞士第十届巴塞尔能源高峰会议”把“世界清洁能源奖”颁给了日照。

      一座中国人都印象模糊的城市就这样一夜之间登上了世界领奖台。获奖十多天后,日照出台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及成套技术的意见》,强令城区内所有新建筑捆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既是“新政”,也是某种形式的“补课”,旨在把民间无序的太阳能普及纳入政府工作序列,以匹配城市现在获得的荣誉。

      矛盾的城市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会甘心做一座只有热水器和绿色之名的城市呢?

      在中国,以经济GDP为指针的强大惯性仍在,即便坐拥自然禀赋,日照地级市第一任市长王家政就深谙“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单靠旅游业实现增长目标,日照也不例外”。

      日照从1990年代建市初期就引进了钢厂、电厂和木浆厂等产业,基本奠定了现在日照的增长核心。他们是如此难以割舍,以致在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时,折衷的色彩无处不在——把污染企业搬出城外,加大环保力度,但同时又保持钢铁厂、木浆厂和煤矿码头等传统工业的强势。

      代价也部分开始呈现——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叫停日照钢铁几个污染项目,日照随后也被山东宣布为2008年惟一一个没能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一位市长亲自督阵,一天之内爆破8条水泥生产线和4台燃煤锅炉以表“壮士断臂”的决心。即使如此,钢厂排雾、纸厂异味和港口粉尘等仍对这个城市尚算优良的空气构成威胁。

      一个骤然而得的世界绿色大奖,并没有让日照就此打算与过去告别。一座产能2000万吨的大型钢铁基地计划于2008年出炉。这被视作“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使日照一举摆脱工业总量居山东沿海城市末尾的尴尬。

      强势推广太阳能与持续吸引钢铁、纸浆、石油化工这两个看起来矛盾的行径真实地上演着。在日照最大的互联网论坛,欢呼世界绿色大奖的兴奋亦与要求抵制重污染项目的呼声并存。

      “不难发现这个城市的矛盾。”曾到此采访的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罗马纳说。他指的是,一方面对新能源的钟情,一方面对旧模式的眷恋,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相生相克地拼在一起。

      而此时的日照,世界大奖的“马太效应”正方兴未艾:2008年2月,日照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中和网络,成为该网络首个中国先驱城市;它先后四次到联合国推介绿色城市之路;国内外知名学者慕名前来定居,形成独特的“教授村”。2009年10月5日,它更成为中国第十一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她的主要推动者李兆前也升任为副省长,部分原因是山东希望他把日照经验推至全省。

      而由于日照模式的启示,中国已经至少涌现十多个城市提出建“太阳能城”的口号。“有能源战略或产业发展上的考虑。”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刘爽说,“但也不排除有显示政绩的用意。”

      成为绿色城市典范后,日照的压力也在与日倍增。这里尚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太阳能工厂,没有行业协会,也没有科研中心,甚至缺乏一份严谨的发展计划。值得警惕的是,当外界对单一的普及数字失去兴趣时,她并不容易挽留曾经聚焦的目光。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

    上一篇: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登临世界舞台仍需加力
    下一篇:联盟标准打响海宁太阳能热水器品牌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