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主导了行业前进的风向标?
是谁创造了行业发展的传奇?
是谁铺就了产业的崛起之路?
是谁树起了民族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世界丰碑?
数阳光风流
中华《追日》英雄!
——值祖国华诞60年、行业20年、行协15周年之际,谨以此书向这些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奉上一份敬意,这个群体构成了我们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历史雕像。
一份使命与感恩的答卷
出版《追日》,像是完成了一份答卷。关乎使命,关乎感恩。
给自己、给团队、给客户、给支持过我和太阳界的所有人交上的一份答卷。
有爱才有太阳能
本书想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最终的采访创作仅历时半年。他们或行业的开荒者或营造创革者,或以营销开市场或以文化立品牌,或经年市场累积或资本市场擅舞,或年过花甲或七零八零后新秀,行走在大江南北的产业丛林中,形象清晰的太阳能企业家群体形象向我们走来了。
合上清样啊,我只看到了一个字:爱。爱人,爱自然,爱国家,爱社会,爱民族,爱人类。这就是《追日》和追日者的魂。有了爱,就有了胸怀光荣与梦想的自信。有了爱,就有了品牌。有了爱,就有了企业跨越式成长和个人的成功。有了爱,就有了企业百年长青的根基。《追日》,是一群背负传统文化者的画像,是一群现代化创新者的素描。他们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奔跑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真实地呤唱着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歌谣。无论产业总量相比于家电业、汽车业、IT业之多么地弱小,无论社会对产业从业人士普遍执业水平认识之多么地评价不高,无论如何呀,我们节能环保的太阳能事业就是我们高尚的通行证。早期没人为我们喝彩,我们自己为自己喝彩。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为我们喝彩,我们就越感铁肩担道义之日益庄重。说句实在话,我们这个群体自应是当今时代最可爱的人。
太阳界的梦
2006年,一介书生的我懵懵懂懂地开始创业,两三个人在名为安然居的小区民房里开始梦想。身无长物亦无经营思路,只有为行业做些事、体现自身价值的简单想法,非常单纯地由我国最好的科普出版社出了一本首部太阳能科普书籍《太阳能世界》,义无返顾地把当时占创业资金很大比例的八万元硬生生地投了进去。好在天道酬美,我们一路活下来了。
慢慢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了进来。为了持续的激情不减和鞭策自己,也为了团队的凝聚力,我们明确提出了“太阳界智库——打造世界太阳能思想高地”的企业愿景。我知道我们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非常地遥远,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三四十人的团队,已经能够做些大一点的事情了,拥有了公关传播、传媒、营销策划和营销培训等实务服务项目,而“打造思想库,记录行业史”的使命也因《太阳界》刊物、《太阳能热水工程》和《追日》等书籍而得以践行。
祖国六十华诞,看盛大的阅兵典礼仪式,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而激动。行业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行业协会成立十五周年,我们的行业从零发展到了现在四百多亿元的年销售额,从当初人人不知太阳能为何物到现在太阳能是洗澡的而妇孺皆知,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变。作为一个把青春和以后的人生交给太阳能行业的人,我感到兴奋。创业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接触到了数百位企业家,他们有的做到了年销售额十几亿元有的几百万元,他们有六七十岁的宝刀英雄也有八零后的可畏后生,他们有须眉亦有巾帼。人物千姿百态,经历不一而足,但他们在这个火热的时代追求人生价值的事业心,却时时激励着同样创业和小有追求的我们。无论企业大小,在追逐阳光的征途上,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阳光英雄。我们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为他们的挫折而难过,倾团队全部资源,特别是用我们热情为太阳能事业出力的心服务着大家。尽管我们渺小,人生又这样短暂,但有生之年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是在服务整个太阳能行业,都是在服务国家的节能减排事业。有了这个想法,再苦再累我们都觉得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尽管这个时代缺少了体制内的奖状,但我们内心还是潜伏着一点沉甸甸的“崇高”。
太阳成就了一群太阳人,一群太阳人成就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助力了国家节能减排事业,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至此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些太阳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产业的发展,肩负起国家能源安全与地球环境保护的重任,他们是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们要记下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事业轨迹,要记下他们的经营智慧,要记下他们的喜怒哀乐,要记下当代的夸父群体,要记下这风起云涌的太阳能产业时代画卷,于是这本《追日》诞生了。
成功太阳能企业家的基因
目前多数太阳能企业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已经完成了创业期,并在未来三年以上时间,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但这些成长型企业,如果不在各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可能就会前功尽弃,三年内暂时垮不掉但也长不大,只能处在夹缝中。
通过近半年采访和近五十多名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成长和共性分析,我们以为正在成长期的太阳能企业存在以下六个方面弱点,各企业应该从这六个方面加以完善,提高竞争力,为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使命:企业使命就是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因为企业使命的确定过程常常会从总体上引起企业方向、发展道路的改变,使企业发生战略性的变化。确定企业使命也是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是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依据,是企业分配企业资源的基础。不可否认最初从事太阳能事业的人,大多是看好了太阳能有利可图才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的,但企业过渡到成长期后仍把赚钱当作惟一的目的就目光短浅了。唱高调是毫无必要的,但是一个具有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确才是持续发展的,长盛不衰的。所以企业要想大而强,必须先要高尚起来。
企业战略;凭感觉做事,靠机遇发展,是很多太阳能企业老板完成创业阶段的方式。但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不管是面对市场环境还是竞争压力都与创业阶段有了很大改变,所以凭感觉做事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了。据太阳界调查,80%以上的小企业对自己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一是没有战略,即使有战略也只是目标而已。二是战略与企业发展不相符,远远超过了企业能力,比如销售才几千万元的企业就提出要争做行业第一的目标,这只会让员工感觉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及,绝不会迸发出激情来。三是战略不系统,只提出了企业“向哪里走”,但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以及“怎么走”。
管理体系:不同阶段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初创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做生意,管理可以先不重视。因为管理是一个打基础的工作,是怕丢失什么的一个命题。企业创业阶段,本来什么都没有,也不怕丢什么,那么主要是生存问题。但到了成长期,生产规模扩大、人员增多,事情多且繁琐,还像创业初期那样凭老板或几个部门负责人个人影响力的管理方式,而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在内的管理体系,还是靠“人治”而非“法治”,整个企业会处于松散状态,长期如散沙般的队伍怎么能够坚持长久作战呢。
老板境界:绝大部分太阳能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并且从手工作坊做起的不在少数,老板们的情况大多阅历多学历低;经验多知识少。在创业阶段,因为凭阅历和经验抓住了机遇,但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如果不提高自己,曾经的那些阅历和经验不但无助于企业的发展,还可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一个有百八十人的小厂和一个有千人以上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领导者要进行从老板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主要是指老板的胸怀、气度、涵养及远见。
人才瓶颈:现在太阳能产业最缺的是人才,对太阳能行业熟悉并经验丰富的管理、营销和技术专才。由于成长型的企业往往因为企业知名度相对小、工作地点又大多位于小城市,以及薪资不太高等因素,吸引不进高级人才。此时留住企业内部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成长型的企业还不具备大型企业那样对人才的“向心力”,走掉一批人才容易,招进一个人才却很难。所以要两条腿走路,一引进二培养,永远不要对内部人才失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有用武之地,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而企业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让所有人员都适才适所。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从企业诞生那天起就有,只不过那时属于老板文化。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家文化的确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且无法动摇的地位,具有强势的引导和决定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逐渐走向民主与开放,在企业家哲学的基础上,融入更为集体的智慧。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企业家只是起到领导者应有的主导作用,并基于权力或者产权的控制而使经过实践验证并得到大部分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体系化、制度化,成为指导企业运行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企业文化缔造中企业家所起的作用,也要看到其价值观是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员工接受认可并能够指导企业取得成功。
也许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不仅仅是这六个方面,但却希望进入成长期的太阳能企业抛掉创业初期的思维,以更高的眼界推动企业的发展。
感恩与力量
由于时间的关系或其它原因,我们还没有采访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家,这里没有记录他们请见谅。在创作的文章里,烟子的文章神采风飞扬人物形象鲜明,庞国军的文章财经味儿浓生动活泼,李新菊的文章娓娓道来朴实无华。还有王瑜番、宁建华、刘静、曾鸣、傅强、曹炜和玄凤成等这些新锐力量的写作风格各有特色。某些地方或许流于记录,不能把有些企业家的风采完全展现。相信我们这个团队在今后的日子里,通过不断学习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与奇迹。
对于能够向使命走近一点点我们感到欣慰,但我们更要感谢多年来一直无私、热忱支持我们的协会领导罗振涛、霍志臣两位师长,他们的提携关爱让我有了更多前行的勇气和责任。要感谢把我领进太阳能大门并十年培养的黄鸣董事长,他的执着追求给了我人生的参照。感谢多次交流、大力支持、不吝赐教的徐新建、高靖平、韩建功、王惠余、胡广良、吴道元等等诸多的企业家们,感谢殷志强、贾铁鹰、张晓黎、何涛等专家老师们,感谢李骏、陈荣华、冯建华、刘刚、王久伟、高峰、江长海、王成莹、李大千、高庆宏、高小英、等等许多友好的同质化交流给我的专业增益;独木难成林,还要感谢现在和过往的同事们。太阳界走到今天,我们必须要对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深深地鞠上一躬。
不管高尚与低微。
不管阳光与高山。
我和太阳界依然依着我们的理想和个性,依然虔诚于我们“做行业智库,记录行业史”的愿景目标。
一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