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古传说“后羿射日”最开始在山东德州流传时,老祖宗们不至于预料到几千年后的德州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早在2005年,德州市就提出举全市之力造“中国太阳城”。
为此,德州市主政者们将砸下50多亿人民币,希望把德州建成国内一流的太阳能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德州官方给出的预期是,到2012年,德州太阳能及相关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本报记者获悉,“太阳城”建设蓝本《德州市太阳城发展建设专题研究(2009-2030年)》初稿已近完成。
与此同时,另一些“太阳城”发展规划也将浮出水面——《敦煌大漠太阳城发展规划》已完成,并经过了国家能源局评审。
太阳城三路径想象
“德州所建设的太阳城,不仅包括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太阳能利用设施,还包括城市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课题执笔人、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孟立慧说。
在他看来,德州应朝着三个目标努力: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应用技术集散地和城市应用,国内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城市,以及享有国际声誉的太阳能应用型低碳城市。
城市发展离不开建筑话题。自然,构建德州太阳城首先要在该领域花心思。
“太阳城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德州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应该着力推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比如光热利用和薄膜太阳能。”孟立慧给出建议。
他解释,城市里大量建筑物,既是能耗大户,也是太阳能潜在的捕捉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采暖等技术可以直接用于取暖,建筑外立面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可部分替代并补充集中电网的能源供应。
至于薄膜电池,孟立慧认为,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转换效率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小、与建筑结合性强等优势。
除此,德州在太阳能和建筑方面的联系,还有更广泛的想象空间——集中力量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城乡范围内广泛应用。
所谓布式能源系统是指能源发生设施以小规模、分散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和)冷能的能源供应系统。包括高效小规模的热电联产系统,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小水电和现场生物能发电以及风力发电。
在新能源日渐成为中国产业转型的聚焦领域时,德州太阳城构想绕不开产业层面。
“德州应该正确评估自身产业及配套能力,不盲目跟风追求‘大而全’目标的全产业链扩张策略,尤其在光电领域,必须慎重衡量。”孟立慧提醒并分析,德州目前在光电方面没有传统优势的企业,并无显著实力。在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之前盲目求“全”无益于产业发展,难免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
相比光电,孟更看好德州光热产业,“仅开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这一领域,已蕴含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足以为德州带来巨大的收益。”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