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多晶硅,不通过薄膜电池,只要将太阳能聚集起来,加热工质,就可以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在目前中国多晶硅光伏产业普遍存在过剩隐忧的背景下,这样的思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光热发电——这一被称为可以“拯救地球”的新能源,能否在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的前提下,在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成为中国经济“绿色增长”的排头兵呢?
那些曾经因为核心技术被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而摇头的悲观者现在可以大声说“YES”了:因为,一项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将实现这一梦想。
“绿色”新能源的春天
支撑光热发电等新能源的最新佐证来自刚刚开幕的全国“两会”: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前,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召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能源将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这一消息,让包括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骤然升温。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个为期10年的清洁能源计划已经起草完毕。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在我国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将占到1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投资数十亿元,用于建设核电站、风电场、太阳能工厂,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等方面。
中国官方智囊团测算说,今后10年中国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热情的背后是中国的能源需求。尽管作为主要能源的原煤产量增长了12.7%,海外石油、天然气甚至煤炭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的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以及电力供应,仍然不时出现紧张。
在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30亿吨标准煤,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并未好转。研究者预计,10年后这一规模将扩大到45亿吨标准煤。
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国家能源局官员甚至乐观地希望,2050年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取代现在的煤炭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主力。
根据重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官方将对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对新能源更为热切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同意,太阳能光伏电站出售的电价,可以高出常规电价的3倍多。
政策扶持,再加上高涨的投资热情,已使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光热发电的中国机遇
尽管新能源种类繁多,但最清洁、最廉价、能量最持久的,其实就是每天悬浮在我们头顶的太阳的光热。这个养育了亿万人类和地球生物的巨大能源,却一直以来白白浪费着自己满腔的热情。
据了解,我国太阳的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接收太阳辐射的能量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如果合理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能,每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一年可收集半吨多煤的热量。假如使用1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一年就可以收集相当于5吨煤以上的能量。
有专家认为:“200万千瓦的太阳能热力机组,每年将会帮地球减少1500万吨二氧化碳,等于种了1280万亩的森林,也等于为地球减少了290万辆汽车!”
遗憾的是,光伏发电在我国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而其孪生兄弟光热发电却还基本上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中国乃至亚洲尚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热发电厂。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的现状投射出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西班牙、美国等国太阳能发电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时,中国尚未确立太阳能热发电的战略地位,补贴政策付诸阙如,技术研发投入滞后,这令不少业内专家忧心如焚。
但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相对不足,也让中国的光热发电市场具备了巨大机遇。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