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自然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正在形成燃气、电、太阳能热水器三足鼎之势,而且,可以预见,未来的热水器市场主流产品就是清洁能源为加热源的产品。
近来不断听到一些企业的“内参”,销量下滑,市场启动乏力,部分小企业已经停产,一些老板也在为发展四处“求医问药”,可是确实行业里有许多企业后来居上,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跃进入前三甲。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当人们犯错时,首先想到的是责任不在我,一定有其他很多原因,销售量下滑是业务经理不努力,是经销商小富即安,是市场竞争太激烈……
我觉得你说的好像没错,但是,如果你一直这样认为,那么,你的企业将无法走出困境,无法实现企业升级转型,你将成为被淘汰的目标,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全部在你自己!只有你先改变了,企业才有可能升级转型,因为你看到的都是结果,没有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一、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初期是不健康的
这也是行业内许多企业的病根,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初期是暴利的,而且进入门槛非常低,再加上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所以曾经有过只要做出来产品就有人要,许多经销商拿着钱到厂家都提不到货的炙手可热的时期,可想而知,要什么管理,要什么制度流程,我只要找个懂点技术的,把产品做出来,再起个好名字就可以了,虽然经过了近二十年,可是,许多老板的思想深处还留有非常深的烙印,还在寻找灵丹妙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先是中国驰名商标抢着买,由100多万到20几万,然后是抢着帮明星大款,现在又在赶着家电下乡,可是慢慢的他们发下不灵了。
最根本的原因,许多企业这些年像赶集一样在最时髦,再找捷径,他们就是不想真的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练点基本功,把给明星搽脸蛋的钱,用到团队建设上,用到人才培养上,用到产品研发上,中国的人才就成本不高,但是,有些老板感觉这些钱发给他们亏了,不如请明星来得快!不如家电下乡的广告效果好!
二、 企业不是简单的贸易
仔细分析我们这个行业的老板,许多人是做生意出身,他们的骨子里没有实现有生意人到企业家的转变,所以,他们更推崇既得利益,即时兑现,这样他们放心,所以,你说投厂房设备,他不惜血本,深层次的意思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是我的,跑不了,薪酬待遇就不一样了,万一培养好了,他在离开,我不是亏本了吗?可是各位如果看一下桑乐太阳能的高靖平先生的做法,你就知道,高靖平先生就说桑乐的人才谁也挖不走,为什么高总这么自信?我想太阳能企业的许多老板对桑乐了解的更多,在企业改制之处,高靖平就拿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股份的三分之二发给了他的骨干(人才)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如果高总也用做生意人的思维,一手钱一手货,那我看也没有现在桑乐太阳能的团队,也不会有现在桑乐太阳能的业绩。
企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意,企业是要先投入,而且是要有一个产出周期的,尤其是人才建设,企业的基础建设,这都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否则,企业只能始终处在动荡状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是,这流水的兵还是有服役期的,我们许多企业流动的太快了。
三、 不要为别人称呼老板高兴,要把自己变成企业家
我发现,许多人喜欢别人称呼他为老板,这样他坐着奔驰宝马,前呼后拥,才有气派,我觉得老板只是对你是投资人的一个称呼,你更应该成为企业家,把你的企业做成功,这样才更荣耀,而不是整天的做一般管理人员该做的事,不做企业家该做的事,结果整夜为企业发展忧虑,长夜难眠,难怪有人说,做企业等于走上不归路。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不去组建、培育你的团队,不去做你的企业基础建设,不去做你的资本运作,那就会出现:千钧重担一人挑,人人只是看热闹,的局面,因为该他们做的事你做了,他们就只好看热闹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子女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培养,教育投资才可能成才(尽管这样有的也不一定都成才),那么,你如果没有耐心,人类可能就后继无人了,也就是当你的孩子一出生,你就希望他是科学家、是艺术家、是企业家,这没错,可是你能希望他在三五年就成才吗?我想一个正常那个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可是,对于自己的企业,也相当于你的“孩子”,我们的老板甚至连三五年的成长和修正期都不能等,未免也太急功近利了吧!这也是许多人才在企业无法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