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扬州日利达太阳能公司二层董事长办公室内,记者采访了日利达的掌门人王惠余。王惠余今年60有余,却精神矍铄。在近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记者感受着这位行业长者对行业的无限热爱。同时也被王惠余对于太阳能家电下乡中标企业面临的问题表现出的焦虑深深触动。
记者: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同质化现象凸显,未来,企业将凭借什么在市场中赢得份额?
王惠余:这也是我从事太阳能行业多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个行业似乎在走家电行业的老路。行业发展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流水线作业后,以技术领先赢得市场的成分就很小了。表面看上去,太阳能热水器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使用完全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其附加值不高,工艺流程简单,真空管专利等核心技术已经工业化,拥有6000余家企业的行业必将面临着洗牌和整合这一过程。
今年我们面临的企业转型压力很大。由此,我们提出了能效分级,以此推动行业内标准形成。在品牌打造、营销团队、技术创新、质量服务上全面发力,做到精准定位,借二次家电下乡,顺势发展。
记者: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整合,品牌相对集中的过程需要多少年?
王惠余: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不会走家电下乡品牌集中规范的道路。因为这期间国家政策会起很大的杠杆作用以及市场因素也将导致形成的品牌集中度有所变化,但不可否认,行业的相对集中度会逐渐形成。通过整合洗牌,6000多家企业共存的局面不会长期存在,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诸侯割据的状态会长时间存在。这主要源于太阳能热水器物流成本高,扩充外部市场难度较大。另外,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也使外地的热水器难以打进本地市场。
中国能源报:日利达应该是属于发展较早的热水器行业,保持了比较稳健的发展步伐,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后来居上的企业近年发展越来越快,您对日利达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王惠余:我们这个行业大部分是由企业家个人一点点做起来的,和国企还不一样。在别人看来,企业是你个人的,没有规范性的管理流程,主观性很大。这很大程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我们这个行业也面临一个接班的问题。到底由谁来接班,是个很大的问题。任何一个产业,行业要始终能够走在强势产业前列,最主要是打造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平台,不能因为创始人的离开使得企业就消亡了。我一直在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或股份制。其实个人的成功是过眼烟云,一个产业、一个行业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其推动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印迹,这是一个子孙万代的事情。
现在日利达正引进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接班,将来或许会考虑上市。如果一旦上市,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日利达愿意在行业内带个头,为企业交接班开辟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