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我差点卖掉日利达!

    访问: 光热动态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05-17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记者: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准入门槛不高,尤其是国家“家电下乡”工程中纳入太阳能热水器之后,推动这一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作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常委,您认为当前国内太阳能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家电下乡”工程为太阳能行业带来的春天有多长?

      王惠余:当前这一后经济危机时期,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确借“家电下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除92家中标企业外,随着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也造成了大量企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日益凸显。据我所知,仅浙江海宁一带2008年下半年以来,就新增了超过400家太阳能生产企业,一些以前做小五金的企业看太阳能行业前景好,都纷纷改行转做太阳能。

      对于农村市场,我本人的态度并没有预期中那么乐观,我认为经过三到五年,市场也就逐渐趋于饱和。因为太阳能热水器与普通的家电不同,它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如家电,也不是时尚消费产品,通常一个家庭安装一台能使用数十年以上,目前国内大量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现在仍在使用。这个行业甚至养活不了一支专业的维修队伍,可见其返修率多低。

      因此,太阳能企业不宜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过剩。另一个问题在于,尽管家电下乡中标可以跨区域销售,但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确实阻挡了一些外地品牌的热水器进入当地市场,这也是家电下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记者:作为您一手创办的企业,目前却面临着无人接班的窘境,您当真舍得将这么大的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来经营管理,而落入外人手中?您不考虑在自己的家族内部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吗?

      王惠余: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让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来接手我的事业。但现实问题在于,他们目前都有一份非常有前途的事业。女儿当年连外交部都不想进,执意进入了中国银行总行,现在拿着丰厚的薪水,有理想的晋升空间,她自然不愿意回来接管我的企业。女婿现在是中国科协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也可以说前途无量。他也曾对我说过,有岳母在公司里,他不会回来,因为只要有她在公司,就不会像现代化企业那样规划管理。不过,女婿也表了态,给他五年时间,等我的外孙念初中了,他再视情况来定是否有必要回来帮忙。

      对我现在来说,更希望促成的就是公司在创业板的上市,这样一来即便将来真的没人接管公司,也可以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进行管理,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发展和壮大。所以,我现在正在不断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引进,为此做了一系列配套工作,包括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等等,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平台给他们。

      记者:是否曾考虑过像“三笑”那样接受境外资本参股,直到完全转手股权,这样也是一条抽身之路。

      王惠余:我的确曾考虑过出售“日利达”。其实,世界最著名的电热水器品牌A.O史密斯一直在跟我们公司接洽,希望能够收购日利达。他们希望借此进军国内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日利达是他们市场调研后发现成长性较好的一家公司。直到去年10月,该公司的亚洲财务总监还曾到我们企业来过,从一开始的美方控股到全额收购,这些方案我们都曾谈过。后来,我也征求了公司上下员工的意见,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认为不该出售这个民族品牌。所以,现在我的态度也比较明朗了,还是由我们自己来经营和运作。

      记者:一度曾传闻您的个人资产高达52亿,财富高居扬州个人榜的首位,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您从50岁才开始创业,起步较一般人晚了很多年,这是否会影响到您的退休计划,现在有退休后的打算吗?

      王惠余:我怎么会有那么高的个人资产,公司目前的实际产值即便加上品牌价值也不可能达到52亿这么多。日利达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但距离国内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正在不懈地努力,希望能够缩小与那些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媒体不需要过分夸大我的个人收益。对于人生的晚年规划,我认为应当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最近,我曾经的一位同学和玉器厂的一位同事相继过世,让我的确觉得人生短暂,不应过于在意得失。我曾祖父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我儿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我儿胜似我,要钱做什么?讲的其时就是一种舍得的心态。但目前我还是会继续坚持做下去,给员工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常跟他们说这样一句话:生而贫穷是无可选择的,死而贫穷才是可悲的。记者马进

      心宽方能从容

      王惠余留给我最重要的印象是心胸的宽广。正如星云大师说过的那句话:“心宽,眼前世界随之敞亮,处处有通路、处处有助缘。”王惠余,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功,大概与“心宽”这条“通路”不无关系吧?

      王惠余看上去绝不像迟暮之年的老者,神态年轻而洒脱。心宽了,28年琢玉的劳作才不那么介意;心宽了,5年的海外拓荒才不那么焦躁;心宽了,知天命方创业才会如此从容。记者马进

      创业,这是纠结在王惠余骨子里的冲动。是曾祖父王洪九留在他基因里的种子。也是王惠余这一生中,第三个必须要圆的“梦”。

      1995年11月23日,王惠余带着在非洲挖来的第一桶金――30多万元人民币,开始了自己的淘金梦。

      最初,他以股东身份参与创办了邗江新星热水器厂,并出任总经理。在这个小作坊里,他开始了一年多的“创业实习”。直到1997年4月8日,他个人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日利达太阳能正式诞生。这一年,王惠余50岁。

      “太阳能行业是个潜力巨大的朝阳行业。因为能源紧缺将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而我们头顶的太阳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能量。我算过一笔账,一旦把太阳能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光热转换率至少在45%以上。如果13亿中国人每天用太阳能提供的热水洗一次澡,节约下来的能源相当于建了八个三峡水电站啊。”

      创业之初的艰辛是王惠余和夫人钱进共同品尝的。

      “我夫人的朋友多,她到处借钱,凑了85万,然后就辞职跟我一起创业了。”

      钱进,王惠余儿时青梅竹马的伙伴。五年级辍学务工,那年13岁。

      “她很小就到医院里当勤杂工,后来发愤考上了卫校,最终成为汶河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按照人们对现代女性的看法,她也算得上是个女强人了。”

      就是这样一个女强人,看着丈夫年过半百开始创业,毅然放弃了医院公职,跟丈夫一道在四季园小区的几间平房里,雇了十几个人,做起了太阳能。

      “她当时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把我借的85万元还清了,接下来随你怎么搞我都不管。可这笔钱很快就还清了,她却没能兑现承诺,随我怎么搞。照样什么事都管,而且还走火入魔。”

      王惠余说这句话的时候,已是2010年5月。日利达早已成为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并摘下了“中国驰名商标”的金字招牌,企业也成为联合国采购计划注册供应商。2009年的家电下乡,还让日利达成为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太阳能示范企业。

      如今的日利达已是集太阳能光热科技、太阳能光伏科技和环保电动车三大产业集群于一身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年产值过亿。日利达的热能研究院也开始发挥产研结合的优势,更大的商机在等待着挖掘。只是,夫人曾说的“放手不管”却成为王惠余当下最大的期盼。

      “在公司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她的确起过重要作用。可是,也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成为公司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最大障碍。”

      王惠余炮轰“糟糠之妻”令记者大感意外。

      钱进如今担任日利达的副总经理,不过她“老板娘”的身份却显然高过了副总的名头。

      “我曾引进的三个营销总监,都因为跟她不合最后离开了公司。这些高层次人才,除了对报酬有要求,更对工作平台和发挥空间有很高的期望。夫人的存在,恰好为这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制造了阻力。她个性极强,凡事要求完美,因此往往适得其反。不过,她在公司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她是公司唯一一个敢跟我当面叫板的人,她代表了一部分反对意见,更利于我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至于刚愎自用。”

      “我现在对付她的方法就是拼命引进职业经理人,我想用一个团队的力量与她抗衡。一个人或许斗不过你,一群人总不会斗不过你,长此以往,她自然就不好多管了。”

      王惠余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日利达在创业板包装上市。

      “女儿如今在中国银行总行任职,女婿是中国科协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他们的前途都非常光明。我曾示意他们回来接手我的事业,都被婉言回绝。这才让我开始真正思考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美国A.O史密斯热水器曾有意收购日利达,我也曾有所动心。但公司上下更大的声音是,保住这个民族品牌。因此,最完美的结局或许就是把它交还给社会吧。”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

    上一篇:太阳能下乡潜力大 质量成为敲门砖
    下一篇:高得乐太阳能:为世博添彩为品牌助力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