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访问: 光热动态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08-11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2009年中共镇江市五届九次全委会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镇江市新能源产业的排头兵,在镇江后发先至的发展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光伏产业在江苏的积极发展态势,要实现镇江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光伏产业发展的后发先至,就必须准确分析本地产业优势,制定符合现实的科学发展策略。

      扶植核心企业,着力打造镇江地区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根据苏锡常光伏产业发展经验,核心企业是此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各地都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将此产业逐渐壮大做强的。而镇江目前尚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中流砥柱型企业,扬中的企业基本还是尚德或是中电的配套企业,导致我们的产业发展主动权旁落,成为其他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中间环节,难以在镇江地区形成独立的产业集群。所以,尊重市场原则的基础上,政府以合适的角色介入到产业建设当中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设立专项扶持政策,结合镇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两家龙头企业,采取类似招标的形式,由各家企业将自身项目发展的增长点和优势上报给相关部门,有政府牵头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选取扶持项目。扶持政策要包含融资、土地审批、产业协作、科技支持等众多方面。

      鉴于对当前太阳能光电市场的基本判断,建议政府在市场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鉴于目前光电市场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镇江市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行动,其一,大力争取本地光伏企业进入国家、省级项目的机会,国家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计划”对太阳能建筑的补贴能达到20元/Wp,对并网电站的初装补贴达到50%,离网电站达到70%。其二,在镇江市政公共建设项目当中大力使用本地企业的太阳能光电产品。这样既拓展了镇江市光伏产业的产品市场,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低碳型政府形象,为镇江光伏产业品牌宣传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根据以上两点,笔者列出四条具体政策建议。

      组织成立新能源专项领导小组,对新能源项目审批、资助、管理事宜集中管理。对以前光伏行业相关政策政出多门的现象加以治理,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多个部门,如经信委、人事局、科技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领导小组还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就镇江发展光伏产业进行专业性调查评估,形成专业报告,以资决策使用。

      设立企业项目资助计划,大力扶植领军企业。公开招揽优质项目落户镇江,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对项目加以评审,对认证项目采取用地优惠、用电优惠、返税、延长相关企业购买设备、技术的低息贷款还款年限等优惠政策。针对镇江的情况,我们建议项目招标扶持的重点应该集中于太阳能电池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尤其是光电一体化建筑领域,离网电站蓄电池发展项目等;薄膜太阳能制造领域,尤其是薄膜太阳能制造高端技术与设备,TCO玻璃制造,高效率非晶硅型薄膜电池,化合物(CIS、CdTe)薄膜电池项目。

      建立灵活有效的资助机制和融资体系。建立总规模为1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由市财政分两年到位。每年从全市新兴产业税收的地方留成中,提取20%增加引导资金的规模。主要用于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训、应用示范项目的补助等。政府为光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合理利用城投、水投等政府融资平台,完善项目融资协调会制度,建立健全投融资担保机制,实现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光伏产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市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对企业发展项目进行投资,支持优势企业创造条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在光伏应用领域,推广示范工程项目。开展道路照明和公共集聚区亮化应用试点,市域内新建路段优先使用太阳能路灯,各级政府所有大型建筑物屋顶,免费提供给本市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积极开展新建小区和公共设施(场所)太阳能光伏应用试点;对镇江市有条件的公交车站进行改造,使用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车站,以出租广告版面的方法综合车站建设成本,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要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的综合应用,提高镇江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只有深入研究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科技前进方向,充分发挥镇江产业优势,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占领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才有真正实现后发先至的可能。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

    上一篇:太阳能大会带给我们什么?
    下一篇:山东光热利用迈入新时代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