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山西人眼中恰恰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这种倒逼机制使山西人更加坚定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信心和决心,能源型产业转型的效果初步显现。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直以来,山西面临着如何转型和如何成功转型的难题。目前,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应对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煤焦铁企业积极转型。近来,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对山西省10个地市2624户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20.12%的企业已转型或正在计划转型,主要转型方向为农业、养殖、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金融、旅游等七大行业。不难看出,山西除了煤炭之外,新的产业机会出现了,山西人正在下大力气培育新产业,寻找和探索出一条非煤产业的新出路。
七种成功转型模式
向农业生态工程转型。孝义恒泰焦化厂2008年3月组建恒泰科技生态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培育了"土肥--种植--加工--销售"的立体化良性循环农业模式,形成集园林绿化、花卉、水族、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2008年10月开始,壶关县煤炭企业先后转型成立了3家黄芪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大同丽珠芪源药材有限公司黄芪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
向养殖业转型。河津市以煤、焦、铝为主业的山西龙门科技集团投资1200余万元,2006年成立了龙门科技集团河津市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1万头,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型专业瘦肉猪养殖繁育基地。2007年乡宁县管头镇煤矿投资5000余万元兴建了八大养殖园区、15个养殖小区和一个年加工1500只羊、100头牛的肉制品生产线,培育接替产业。原平市私营煤炭老板李俊华于2008年大胆转型,投资5030.9万元,成立了崞阳馨懿康养殖场,目前年可培育二元母猪6000头、育肥商品仔猪2.4万头、出栏肥猪1万头。
向教育产业转型。汾阳市敬仁煤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投资1.5亿元,着手筹建汾阳市敬仁学校。柳林联盛煤电集团先后投资两个多亿,新建20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联盛教育园区。
向房地产行业转型。2008年灵石县施普瑞公司出资60%与保利集团共同开发了该县集写字楼、商铺、住宅于一体的灵宝国际大厦。兰花集团2008年在阳城县投资近6亿元修建滨河住宅小区,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能容纳3000余户家庭入住。截至2008年年末,大同市共有10家能源企业转型为房地产企业,新建小区11个,占地面积达到629亩。忻州五寨县凯源工贸有限公司是集煤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煤炭企业,2008年先后在忻州、五寨两地出资9000余万元开发集办公、住宿、商铺于一体的房地产业,实施了由煤向房转型。阳煤集团2008年投资建设了太行国际新城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目前国际新城主体全部封顶,完成投资2.8亿元。
向旅游产业转型。武乡县三元煤业有限公司2008年起投资4000万元开发武乡县八路军游击战纪念园,目前正在筹建中。阳城县皇城村四座煤矿2007年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使皇城村已成为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亿元的国家4A级景区。
向金融业转型。2008年,山西省32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10亿元民间资本注入信贷领域,其中,由煤焦行业个人投入的资本占60%以上。如:2008年朔州全市共报批九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共5.71亿元,其中煤炭企业出资占70%以上。五寨县鑫强、诚信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煤企个人投入资本占80%以上。介休市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全部为煤焦行业转型成立。灵石县龙城小额贷款公司四名股东全部是煤焦行业个人。
向商贸服务行业转型。河津市凤源焦化集团积极淘汰落后焦化产能,向商贸服务行业转型,2007年投资4000万元建成该市唯一集宾馆、餐饮、超市、写字间为一体的5A级智能化综合大厦。长治县东华煤矿2007年投资1.2亿元建成鑫华生态休闲综合运动馆,集餐饮、健身、娱乐于一体。蒲县祥瑞煤焦公司2008年投资8000万元进行县城集中供暖和煤气供应建设。阳煤集团2009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赛鱼物流园区和新泉汽贸物流中心,目前已完成投资1730万元。
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在山西人眼中恰恰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这种倒逼机制使山西人更坚定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信心和决心,能源型产业转型的效果初步显现。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转型,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2008年山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0.8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5.88万吨,分别比2007年减少7.83万吨、1.54万吨。两项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减排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转型,一些落后能源型企业被淘汰,非能源企业逐步增多。截至2009年2月末,被调查企业累计关停治理1734户,兼并重组362户,转型发展528户,分别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6.08%、13.79%、20.12%。被调查转型企业中,农业生态及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高科技、房地产、教育及其他行业占比分别为23.9%、16.7%、10%、8%、6.6%、34.8%。
推动能源资本合理转移。为推进能源产业转型,目前山西省政府、国家开发银行分别投入4亿元,成立创投引导基金引导煤焦等能源资本转移。在政府引导下,煤焦企业将自有资本积极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等其他产业,实现资本合理转移。截至2月末,全省被调查能源型企业累计投向其他产业资本达194.67亿元。
安置企业剩余劳力。企业转型后,原煤矿伤残人员、兼并重组下岗失业人员等剩余劳力得到有效安置和有序转移。截至2009年2月末,山西省能源型企业通过企业转型,共安置剩余劳力26.94万人。
缓解银行信贷风险。2008年以来,各金融机构投放到煤焦等传统行业的贷款受价格波动影响,风险集中。而煤焦企业转型使得金融机构有效调整信贷结构,通过扶持企业转型发展,规避了原有煤焦行业的信贷风险。截至2009年2月末,煤焦等传统行业贷款余额523.99亿元,同比下降32.44%;企业转型项目贷款余额达96.31亿元,同比增长21.03%。
"在各家转型企业调查期间,成功转型的实例随处可见。看到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心情也是百感交集。如今,晋商的后裔们正在努力改变着曾一度留在人们心中那'灰暗'的煤老板形象。相信,不久的将来,全新的山西会再度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人行太原中心支行一位负责人由衷地感叹道。(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