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当前位置:

    环保信息网 > 新型能源 > 一次能源 > 生物能 > 正文

    海尔太阳能:行业洗牌的原动力

    访问: 生物能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2010-07-26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环球能源网获悉:近日,太阳能行业的两则消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首先,太阳能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许多主流品牌业绩疲软,各家企业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第二,作为国内家电领军者的海尔集团加大了在太阳能行业的发力,力图从产品研发到后期服务控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这个并不缺乏原生强势品牌的行业抛出了“洗牌行业”的论调。

    从关联度上看,这两个事件并不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发展是互为制约的。一方面,原材料的增长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此时加大对太阳能产品的投入,显然不是一个最划算的时机,企业所要付出的竞争成本要比平常增加很多;另一方面,针对太阳能行业当下鱼龙混杂的发展现状,多一个竞争者的加入,就会带给整个行业新的波动因素。那么,海尔太阳能选择在这个并不完美的时机实现大手笔发力,果真能够实现其“洗牌行业”的初衷吗?

    行业期待“江湖重整” 海尔“冰箱效应”再现

    事实上,与太阳能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相比,太阳能行业的发展现状才是最令业内人士担忧的。记者在对太阳能行业调查后发现,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太阳能行业在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此外,与成熟家电行业不同的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还没有出现绝对成熟的品牌,前几名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行业竞争还处于低水平层次,太阳能行业亟需强势企业引发行业的“江湖重整”。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在真正的“蓝海”出现之前,都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无序竞争期,之后也必须经过一个或多个具有强势引导力的品牌的规整和洗牌,才能最后确立行业的有序格局。而这一发展规律在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上就有现成的案例,这就是被业内甚至是其他行业企业所推崇的“冰箱”效应。

    所谓“冰箱效应”,具体就是指海尔冰箱在初期的无序行业现状下,通过震惊行业的“砸冰箱”事件,确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它以质量为突破口,通过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生产线和国际先进管理模式,从整体实力上塑造了一个卓越品牌。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冰箱行业的翘楚,并不断以强者的姿态引领全球冰箱业走向新的高度。

    打破行业格局 题解“行业洗牌”原动力

    或许有人会对“冰箱效应”跨行业影响力产生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几年前,相当一部分家电企业集体涉足太阳能行业,试图依靠品牌的整体效应树立起其在太阳能领域的优势地位。然而几年过去了,随着家电企业失败个案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在踏入太阳能产业后集体失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活跃在太阳能市场的,依然是那些原生太阳能企业。

    然而,海尔太阳能在本次全面转型之前,对家电企业“失语”太阳能行业做了必要的了解和解析。针对实际情况,海尔太阳能开辟了全新的“家电化”发展模式,将自身优势进行了重组,力图最大化的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首先,集团的品牌效应保证了海尔太阳能有足够的资源开拓新的运营模式,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海尔太阳能依靠集团的技术优势聘请了业内的顶级专家,独立研发了一套最完整的系统化生产线。据悉,该生产线涵盖了包括分体式、一体式等多种太阳能的生产,首期年生产能力接近100万台,从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上都有效地促进了行业洗牌。

    其次,海尔太阳能有着独特的渠道优势。据了解,海尔太阳能不仅在全国有2000多家专卖店,更有5000家售后服务点保证了海尔太阳能的“一站式”服务;而在管理层面上,海尔太阳能实施的是知识层面上的现代管理。海尔太阳能摒弃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借鉴海尔冰箱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正在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2008年是奥运营销年,海尔太阳能在2008年“利剑出鞘”,正是对自我发展规划的一种有效操作;而对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发展而言,海尔太阳能的这种华丽转型,则是对这个市场的一种良性引导。因为在2008年,太阳能行业必然全体出动分羹奥运经济。而海尔太阳能的“家电式”运作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驱动力将促使整个行业在奥运年实现全面的升华,我们可以预见,太阳能行业的蓝海正在进一步的开阔。 


    标签:生物质能 生物能

    上一篇:肖特太阳能投巨资在美建立新厂
    下一篇:首个太阳能玻璃行业标准出台 推动太阳能玻璃产业发展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