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记中国石油援藏干部

    访问: 石油资讯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08-31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位置:西藏北部 平均海拔:约5000米 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2010人

      

      2002年开展对口支援双湖特别区以来,至今年8月,中国石油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8亿元,援建66个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巨大变化。中国石油援藏干部郑斌(右二)和王晖(右三)走遍了双湖区7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行程几万公里。


    中国石油援建的基层村委会。

      编者按:西藏的发展牵动着各族人民的心。中国石油按照“科学务实援藏”的宗旨,对口支援双湖特别区,2002年以来至今年8月,向双湖选派4批6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明进步,昔日藏北草原的无人区已变成了“藏北明珠”。

      中国石油奉献的不仅仅是能源。中国石油派往双湖的6名援藏干部,跋山涉水,走乡访户,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世界屋脊上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进行曲,践行了中国石油创造和谐的理念。这种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月27日,《西藏日报》整版刊登专题报道《“生命禁区”里的石油人》,展现中国石油支援双湖建设的援藏干部的风采。本报特转载主要内容,与更多的读者共享。

      双湖特别区位于苍茫辽阔的藏北草原深处,平均海拔约5000米,在1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12010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县级行政区。由于双湖特别高、特别远、特别缺氧,被世人称为“人类生命极限的实验场”。这里人迹罕至,神秘莫测,令人向往;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又让人望而却步。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国石油等17家央企加入了援藏大军,中国石油先后派出4批共6名援藏干部:蔡文浩、张希熠、高清祥、郝广民、郑斌、王晖。他们在“生命禁区”续写“铁人精神”,在这片高寒缺氧的广袤土地上奏响了发展的最强音,谱写了一曲曲“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的壮丽篇章,给纯朴善良的双湖人民创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挺进双湖的生死之旅

      200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郑斌和王晖两位同志作为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从繁华的首都来到双湖,分别任双湖区委副书记和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双湖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高达200天以上,全年最高温度15℃,最低温度零下30℃。从拉萨到双湖区政府所在地虽然只有800公里,但交通状况极差,有近500公里没有路,沿途有很多沼泽泥坑,暴风雪、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迷路、陷车时有发生,就是越野车也要颠簸两天才能到达。

      去双湖工作,不要说内地来的援藏干部,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很不情愿,甚至有些畏惧!

      2007年8月,带上3天生活所需的食物、水、氧气瓶,准备好防野兽的刀、防陷车的铁锹,郑斌和王晖向双湖进发。

      出拉萨、过当雄,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29米的那根拉山口,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下山后,在一个岔路口离开柏油路,在草原上沿着一条坑坑洼洼、隐隐约约的车辙印前行,沿途车辆颠簸难行。在海拔4747米的班戈县境内,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河面很宽、水流很急。司机说这是去双湖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走这里,至少要绕道一天。2005年8月,班戈县原县委书记伦白涉水过河被大水冲走,一车人全部牺牲在这里。

      “听到这个情况,车里顿时鸦雀无声。是多走一天,还是从这里涉水?没人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多走一天迷路怎么办?吃的东西不够怎么办?问题一个接一个在脑海里浮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有一辆拉水泥的大车经过,用钢丝绳将我们的车勉强拉过河。”回忆起三年前第一次去双湖的经历,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还是记忆犹新。

      最严峻的考验还在前面!

      8月的羌塘草原正值雨季。在距离双湖60公里的地方,泥泞的车辙印伸向一片碧波荡漾的湖中。路边的两个湖泊由于水面升高连在了一起!想打电话向县里的同志问一下路况,手机却没有信号;想看看能不能从湖边绕过去,刚迈出两步双脚又深深地陷在泥里,周围是大片的沼泽地。

      大家商量了一下,冲吧。

      关好门窗,把越野车调整到四轮驱动模式,车子开始向湖中缓慢开去。湖水没过车窗、没过车顶,窗外黑黄色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此时越野车已经完全在湖水中潜行!除了发动机的轰鸣,车内一片死寂,但分明又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和祈祷:“千万别陷车,千万别熄火。”不长的一段路好像走了很久很久。很幸运,眼前越来越亮,车子冲过来了!后来,司机说越野车涉深水油门一定要大,一松油门车就熄火,后果不堪设想。

      历时2天、行车20多个小时,几经生死考验,郑斌和王晖终于到达双湖。几天下来,他们每个人都是腰酸背疼,王晖高原反应严重,吐了十几次,后来吐的都是绿水,不能吃饭、不能进水、不能说话、不能直腰。

      “抵达双湖后,全区干部群众夹道欢迎,令我们十分感动,强忍身体的不适,带着笑脸向他们挥手致意。我们当时心里就想,当地干部、群众给我们这么高的礼遇,这两年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那一刻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

      此后不到3个月,在这个“人类生命的禁区”,两位援藏干部多次组织召开干部职工、群众座谈会,了解干部职工和广大牧民急需解决的问题。3年来,援藏干部走遍全区7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行程几万公里。到海拔5300米的乡里检查一遍项目要走上千公里,每去一趟就像生一场大病。

      “生命禁区”书写无字丰碑

      “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这个重点”,针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中国石油提出了“科学务实援藏”理念,着力改善双湖百姓的民生。

      中国石油先后派出4批6名援藏干部,以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稳定西藏为己任。2002年至2009年,中国石油投入援藏资金近1.66亿元,援建了59个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市政道路的建设,结束了双湖区没有水泥路的历史;修建乡村公路和购置车辆,改善了双湖区的交通状况;加油站、广播电视中心、电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善了城镇功能;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所和职工活动中心等公益项目,为农牧民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活动有场所提供了物质保障;小康示范村、牧民安居工程等则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了牧区防灾抗灾能力。

      “双湖第一座楼房——普若岗日宾馆、第一个幼儿园、第一个敬老院、第一个职工活动中心、第一个加油站……都是中国石油为我们双湖人民带来的。2008年,中国石油又投入很多资金,开展了双湖的牧民安居工程和乡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的建设。虽然这里不产一滴石油,但双湖却因石油人的到来而向现代化大步迈进。” 双湖区委书记贡嘎感叹道。

      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经过细致的调研分析,在和双湖区政府充分沟通后,决定在兼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向牧区,将80%以上的资金和项目用到各乡村,努力提升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将项目投向牧区,就意味着要经常到海拔更高、路途更远、条件更差的乡村去,双湖大部分地方海拔超过5000米,下乡检查项目要走上千公里,耗费近一周时间,路上什么情况都可能随时发生。

      双湖区委副书记郑斌说:“援藏,不能图虚名,不是作秀,就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为双湖百姓办实事,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

      为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2005年开始,中国石油开始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到2009年,小康村项目共投资1580万元,援建了101户。2006年,西藏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中国石油共投入资金613万元,开展牧民安居工程的“水、电、路、气、信”等配套建设。牧民们告别了牦牛帐篷,第一次住上了宽敞明亮、安全适用的房屋。

      居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最怕的是生病,生了病只有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县城才能得到医治。2005年,中国石油援建的第一个乡镇卫生院——北措乡卫生院落成。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石油每年都安排资金修建卫生院。至2009年,中国石油共投入700万元在双湖区的7个乡(镇)援建卫生院。卫生院有门诊部、手术室、输液室,还配备了简单的急救设备。

      双湖机关干部职工住宿条件简陋,为此中国石油投入资金1100万元,修建了52套职工周转房。2006年,干部职工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舒适的周转房。

      在双湖建项目绝非易事,所需的钢筋、水泥等材料要从几百公里外的拉萨或那曲运来,运费高达800元/吨公里,再加上每年施工工期只有6月至9月4个月时间,工程难度比内地高许多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援藏干部克服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深入项目现场,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并积极协调解决。

      在中国石油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把智力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每年投入50万元,组织双湖区干部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赴内地培训、考察,到目前已选派7批共120多人。

      中国石油2007年至2009年,共投入援藏资金6650万元,援建项目32个。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中国石油的加油站之外,其他项目都看不到“中国石油”的字样或“宝石花”标志。

      虽然没有“中国石油援建”字样,但拔地而起的一个个援藏项目,犹如一座座无字丰碑,高高耸立在羌塘草原,也深深镌刻在双湖人民心中。

      牧民的贴心人

      全国支援西藏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新中国石油工业起源于新疆,兴旺于大庆,伴随着祖国发展的脚步,从昔日的大漠戈壁一路走来。中国石油人没有忘记,石油工业的兴旺发达,来自于奉献的智慧和汗水,也来源于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中国石油对援藏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公司有关部门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援藏工作。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批示:“做好援藏工作,造福西藏人民。”周吉平副总经理说:“援藏工作意义重大,要一如既往做好这项工作。要关心援藏干部,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双湖区多玛乡卓玛家只有母女两人,几年前卓玛得了哮喘。高原氧气稀薄,得了哮喘病更是苦不堪言,很多次,被病痛折磨的卓玛痛不欲生试图自杀。2008年8月17日,中国石油援藏慰问考察团团长、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余到多玛乡考察时,得知卓玛的情况,专程前往看望并送去了慰问金。回京后,李万余一直牵挂着这对可怜的母女。他多次向援藏干部询问情况,并买了治疗哮喘的特效药,让援藏干部带给她。

      2009年8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华林率集团公司赴藏慰问考察团颠簸两日到达双湖,随团赴双湖的还有4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此后,在近半个月时间里,医疗小分队走访了双湖区5个乡(镇)的基层卫生院,沿途深入牧民家中进行诊疗,在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门诊、联合诊治,许多藏族同胞闻讯徒步或骑马赶一天路前来求诊。李华林表示,今后中国石油将继续按照中央要求,将智力援藏和科技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努力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在援藏的中央企业中争当排头兵。针对双湖区照明和取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回到北京后,李华林立即召开研讨会,确立了《风能太阳能照明采暖项目》,在充分勘察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初,全面进行设备改造和安装测试工作。

      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曲浩说:“公司派出的医疗小分队,主要任务是了解双湖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和医疗方面的需求。以后,公司将更有针对性地抽调医生到双湖开展诊疗活动,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的折磨。”

      2009年5月26日,双湖特别区遭受重大雪灾,7个乡(镇)大量房屋畜圈受损,牲畜死亡近6万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得知此事后,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拨款100万元,解决农牧民吃饭难题。困境中的牧民有了资金和食物,欢喜地跳起锅庄,口中不断地唱着:“中石油,呀咕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中国石油援藏干部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双湖当地干部说,中国石油的领导和援藏干部与双湖人民心连心。

      人生价值在苦与乐中升华

      在双湖工作,除了要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外,还要战胜地广人稀造成的寂寞和枯燥。

      习惯了内地工作环境的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从来没有半句怨言。相反他们总是用“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没有新鲜蔬菜,他们就和牧民一样,吃起了风干肉,喝起了酥油茶;业余生活单调,他们就邀上一些朋友,聊天、谈心;下乡的时候,他们就住在群众家里,让农牧民们倍感亲切。援藏干部用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双湖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郑斌和王晖为了援藏,将年幼的孩子丢给妻子和父母,自己帮不上半点忙,家里的负担全落到妻子和父母身上。每想到这些,他们心里就有一种对妻儿、父母的愧疚之感。

      由于进出双湖途中手机没有信号,有时几天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2008年9月,在班戈县境内,援藏干部一行两辆车先后陷入沼泽,想尽办法都没能把车子弄出来。夜幕降临,气温降到零下,路上又无过往车辆,8个人只好挤在一个车厢里度过漆黑夜晚。有一辆车因为陷得太深,钢丝绳被拉断了仍没拖出泥潭,后来从40公里外的乡上请了27名牧民挖了两天,车子才脱离沼泽。3天后,郑斌与家里联系上了,妻子在电话那头放声大哭:“听到你的声音就好啦,就知道你还没死!家里都快急死了!” 电话这头,郑斌安慰妻子:“别哭,我没事!”挂掉电话,他自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每次进出双湖,中国石油援藏办的领导和同志们最担忧他们的安全,每次将平安到达的消息报告给援藏办时,他们都会激动地说:“哎!能听到你们的声音,知道你们平安就好!”

      2008年,拉萨“3·14”事件后,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中国石油第三批援藏干部中断休假,及时回到工作岗位。他们积极配合双湖区县级干部下乡、乡级干部到户的工作安排,深入基层抓稳定工作。其间还组织了“普及奥运知识,揭批达赖破坏奥运图谋”图片展览及千人签名活动,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和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

      王晖说:“在双湖,我们流过泪流过汗,也流过血。正是在泪水、汗水、血水的浸泡中,我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锤炼,让我们从心灵深处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共产党员的价值!”有了这样的信念,郑斌与王晖在完成一届援藏任务后,不约而同地提出再续任一届,从而成为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间最长的援藏干部。

      一个个援藏项目,铸就一座座用爱心凝成的丰碑,见证了中国石油人的深情厚谊;一个个感人故事,谱写一曲曲激情澎湃、催人奋进的乐章,彰显了中国石油人的无私奉献,中国石油人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永恒不变的“铁人精神”。

      穿越时空的力量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鼓舞了共和国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界。

      作为援藏使者和人民公仆的中国石油前后4批6名援藏干部,把石油人传承了几十年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 “老西藏精神”融为一体,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务实援藏”的理念,紧紧围绕发展稳定这一中心工作,与双湖特别区干部群众一道,与天斗、与地拼、与高寒缺氧较量,为双湖的发展进步付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为双湖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康,在“生命禁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援藏丰碑!他们在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升华。

      铁人王进喜,以“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祖国奉献出一个大庆油田,孕育出了伟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几十年来,以孔繁森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进藏干部、援藏干部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才有了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才使得那些艰苦岁月值得留恋,才有着解不开的西藏情结。

      各个时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总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无论文明进步到哪种程度,无论财富积累到何种地步,这些先进人物的精神,总会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不管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人们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绝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而是越发浓烈。他们所孕育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正日益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西藏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进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小康、平安、和谐、生态西藏的宏伟目标,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战胜困难、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让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

      

      中国石油对口支援西藏双湖区援建项目

      光伏光明工程:解决了1239户牧民,22个村委会和7个乡镇卫生院的生活照明及收看卫星电视问题。

      牧民抗震安居工程:2006年至2009年共实施牧民安居工程1133户。2010年拟援建配套牧民安居工程471户。

      小康村建设:2005年至2009年援建101户。

      职工周转房建设:建设52套职工周转房,缓解了干部职工住宿难题。

      市政道路工程:改变了双湖以往的贫穷落后形象,结束了双湖区机关没有公路和路灯的历史,解决了牧民群众出行难和畜产品销售难的困难。

      乡镇卫生院建设:2004年至2009年累计投资700万元,援建7个乡(镇)卫生院,初步实现牧民群众病有所医。

      加油站项目:2003年年底,中国石油建设的可储存180立方米成品油的加油站投用,成为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加油站。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中石油

    上一篇:青海石油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殊荣
    下一篇: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全力保障抢险救灾油品供应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