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几年,中国光伏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背后,若干无法忽视的关键问题依旧存在。标准之痛,便是横亘于中国光伏爬坡产业顶峰之路上的巨石之一。
从一哄而上、扎堆低端的无序竞争,到成长出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企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行业可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里既有低碳减排成为世界潮流、金融危机重创欧美巨头的“天时”,也有国家、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的“地利”,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开拓与努力。
但是,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背后,若干无法忽视的关键问题依旧存在。而标准之痛,便是横亘于中国光伏爬坡产业顶峰之路上的巨石之一。
行业命脉系于他人之手
作为国内光伏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拥有常州天合、无锡尚德等一批世界级光伏企业。然而,即便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也必须将样品呈送到欧洲进行标准认证,而检测认证的周期往往长达10个月甚至一年。
“我省大部分光伏产品仍然需要送到国外机构去检测和认证,既浪费钱,又耽搁时间。”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主任许瑞林表示。目前,江苏省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98%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其中欧洲占82.5%。
据介绍,当前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国际通用的光伏模组检验标准分别为美国的ul标准以及欧盟的iec标准,我国光伏产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因而国外光伏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不需要进行任何机构的监测,关税也几乎为“零”。反之,我国光伏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却要经过严格的监测,方能取得认证资格。
“标准之痛不仅耗费着企业的宝贵资源,整个行业的命脉也始终系于他人之手。”国内另一家龙头企业——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
此外,对于标准的呼唤也缘于国内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诉求。光伏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早先各地一窝蜂式的“大跃进”发展,在导致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等问题,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的缺位即是重要诱因之一:缺乏准入、性能、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行业标准,怎能实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构建产业健康生态?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