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进尖山光电公司,只见所有设备都在开足马力运转,工人忙碌不已。公司负责人张建良说:“今年前两个月的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5倍多,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6月份,全年的产值预计将达到10亿,比去年翻几倍,真是没想到。”
连日来,以晶科能源、尖山光电、旭辉光电等为代表的我市光伏企业订单饱满、工人三班倒作业,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海宁市统计部门对全市8家光伏企业的一份统计显示,1月份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4.5%,销售收入增长了665.5%。
光伏企业此轮“高潮”主要得益于全球市场的加速回暖。最近几个月,欧洲、南美洲的光伏市场复苏加快,传统的德国市场订单明显增加,美国、加拿大等新兴市场开始崛起。“订货商一直在催促我们尽早出货,全员都在加班,但还是来不及生产。”张建良笑着说。
晶科能源是目前我市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太阳能电池片的年产能力为175兆瓦。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曾经历长达一年的低谷期。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走出危机阴影,逐步恢复了生产。为了满足持续旺盛的订单需求,现在,该公司所有生产线都是全负荷运转。“2月份的销售额逼近1个亿,利润达到了1500万。”晶科能源负责人李仙华说。
李仙华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光能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发一度电的价格已接近火电的成本,从而促使需求攀上新高。再加上各国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政策的拉动效应渐显,企业订单增多在情理之中。
据悉,光伏原材料单晶硅的价格在2008年曾高达300多元一公斤,随后突然大幅下挫,致使许多曾高价购入单晶硅的企业出现了亏本。目前,单晶硅的价格稳定在每公斤50元左右,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上升。成本足足下降了三分之二后,晶科能源产品现在的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6%以上。
国外市场复苏的同时,国内市场也在迅速崛起。今年,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加快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力促光伏发电产业大发展,光伏企业迎来了产业升级的良机。“到今年年底,公司的电池生产规模将扩大到475兆瓦,还将新增300兆瓦的组件生产能力,引进海宁第一条全自动组件生产线。”李仙华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