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年年底德国传出风声要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时,着实让国内很多企业捏了一把汗,但是直到今年7月初德国政府才最终敲定政策。“德国政府对太阳能补贴削减的一拖再拖让我国上半年的光伏组件出口不降反升,”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接下来意大利在政策变动上也步德国的后尘的话,那么我国的光伏产业出口状况或许将迎来新的增长。”
姜谦表示,近日一份来自国外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国内5家龙头光伏企业仅一季度的出货量就占到了全球同期出货量的28%左右。
姜谦认为补贴的下调从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德国国内的投资。事实上,从一月份开始德国就出现了一股抢装太阳能机组的风潮,直到7月初德国政府最终敲定政策。加之金融危机后德国依然处于恢复期,使得中国产品明显走俏,因此才会出现国内光伏产量有了高于100%的增幅。
姜谦认为,虽然补贴下调,但与当初西班牙对补贴的骤减所不同的是,德国采取了逐步递减的方式,因此不会导致市场的瞬间萎缩,收益率还是会有所保障的。“当然,补贴额度下降一定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投资热情。”他说,“传言意大利于10月也将开始商讨对其太阳能补贴政策的调整,如果他们采取同样的逐步削减方式,那在政策出台前,抢装现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其对光伏组件进口的需求量。”
尽管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长期以来,在世界应用市场上却排不上名次。2009年,中国首次跻身世界十大光伏市场之列。根据中国产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的数据,2009年中国光伏市场规模约为16万千瓦。可这一数字距离我国在2020年想要实现的2000万千瓦的目标还显得遥遥无期,国内市场还有待打开。
姜谦表示,在2008年之前,光伏产业是个高利润的行业。这导致当时国内很多投资者和企业都纷纷加入其中。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启,这个行业已经趋于饱和,甚至是相对过剩。因此国家在不断提高着这个产业的门槛,并试图通过招标来进一步摸清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律。“今后可能有更多企业会进入下游行业,建立发电站等等,整个光伏制造行业也会面临一定的优化调整。我国光伏产业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牢固,确保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