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施正荣:政府扶持力度决定太阳能行业发展

    访问: 光伏动态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09-14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中国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施正荣

      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将于9月13日-15日在天津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推动可持续增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今日举行的“推动可持续的增长”分论坛上,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表示,太阳能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意识到并认可这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行业,也就是就绿色经济达成共识。

      他说光伏电池行业仍然是受到补贴的行业,政府提供包括电价上的补贴,以期行业盈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比如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但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政府为风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补贴,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意识到并认可这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行业,也就是就绿色经济达成共识。

      他认为,目前太阳能行业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快就复苏的原因,并且现在很快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以下为文字实录:

      施正荣:

      我们在光伏电池行业,目前这个行业仍然是受到补贴的行业,政府提供包括电价上的补贴,以期行业盈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比如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但在哥本哈根会议后,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政府为风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补贴,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意识到并认可这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行业,也就是就绿色经济达成共识。

      所以我觉得,如何获得真正的增长、获得真正的动因,现在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金融行业期间,我们这个行业也只是在一个半季度中下滑,很快就复苏(的原因),并且现在很快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第二,跨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关注太阳能的发展,他们这么做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觉得这是促进未来业务发展的新型投资,所以开始对太阳能发电厂风能发电厂投资。

      另外,他们也开始对可再生能源的制造、生产(开始投资),所有的半导体大公司都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走,这其实也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绿色经济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

      第三,我们这家企业主要提供太阳能光伏电池,目的是希望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的解决方案,但同时我们也做另外几件事情,一是花大量精力教育政府及公众,目的是希望告诉他们,推动绿色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而紧迫的,因为我们从个人的角度认识到,中国人的生活虽然取得很大改善,但同时我们看到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浪费的发生,所以我觉得中国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真的需要改变,需要转型为绿色生活,我想,二三十年前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低碳的。

      我也在不断地说,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4800年以来,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第二是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很多公司可能只是关注盈利,即便是对于自己核心产品的研发而言,也只是关注而言,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不太关注环境、排放等问题,因此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就是要减少排放,重新循环,同时要再次使用,所谓减少就是指在设计阶段应该尽可能减少化学品、能源及其它类型原材料的应用,因此即便在生产时出现了污染,也可以重新循环,再次使用。

      这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一系列我们在保护环境,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也能给公司带来利润,所以我觉得这并不相互矛盾。

      最后,作为一家公司,我想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思考,我们应该有一种更加精确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只是有一些临时性的思考,想要找到一些权宜之计,那么未来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种全面的方式长期解决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家,十年来我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作为一家企业,总是应该解决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未来的问题和人类的问题。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

    上一篇:延庆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 众多光伏企业青睐产业示范园
    下一篇:施正荣:太阳能行业得到很多补贴 现在已供不应求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