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的春天又回来了吗?
作为涉足太阳能行业才一年的新兵,上海曙海太阳能有限公司不久前还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之下,这两个月来,却感受到了阵阵暖意:从4月起,这家拥有多位归国博士的民营企业,被屡屡邀请参加政府部门的调研和座谈。最近,银行也主动找上门来,愿意提供贷款……
与市场转暖相辅相成的是,政策利好频频。5月底,全市召开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会聚焦9大高新产业,新能源位列其一。随后,上海很快公布了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动方案。太阳能与核电、风电、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新能源汽车等5大领域,在3年内将形成超过千亿元的巨大经济驱动力。其中,太阳能产业预计产值为300亿元。
“能拥有这样的政策机遇,肯定是件大好事。但对我们来说,未来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曙海公司的董事长江辉平说。机遇之中,也有挑战―――这是上海整个光伏产业所要面对的。作为国内最早启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地区,上海前几年却未能占得先机,2008年上海太阳能的产能约为370兆瓦,不到全国的10%。如果新一轮太阳能发展热潮即将来临,未来靠什么“后来居上”?无论对曙海还是上海,都不是简单的量的提升。
【市场】
外寒内暖,曙光初现
在洁净的厂房里,记者见到曙海设计制造的产品―――中国首台独立的硅薄膜光伏组件规模化生产线。这条10兆瓦的生产线总价近亿元,目前还没有确定买家。不过,曙海的管理层并不着急,“硅薄膜光伏组件在国内还是新事物,加上之前的金融危机对整个行业影响比较大,终端生产企业还在准备期。这段空白,我们正好用来完善产品。”曙海公司的总经理李茂程说。
这个行业这一年多来的变化,显然超出了曙海几位创业者最初的想像。2008年4月,曙海在南汇落户时,全球太阳能市场依然一片火红。在过去的三四年间,这个行业保持了每年50%至100%的增长率,创造了无锡尚德这样的财富神话,带领约10家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2008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全年产能为5500兆瓦,产量约1780兆瓦,占全球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但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光伏业也难逃一劫。“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订单突降至冰点,市场主流产品多晶硅电池的原料已经从2008年最高的500美元/公斤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50至70美元/公斤,光伏组件的售价也下跌了35%左右。”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魏光普说。
当中国的光伏企业素来依赖的国外市场遭受重创时,过去不受重视的国内市场却出现了新一轮曙光。今年3月,财政部和建设部提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最高20元/瓦的补贴。魏光普说,这个补贴覆盖了包括电池原料、电站建造在内所有发电成本的一半,尽管主要针对终端应用领域,但下游产品市场的打开意味着上游也可获得充分发展。6月,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称国家层面的新能源规划也将适时出台,风电和光伏将在新能源规划中占据相当比重。
“国家在这个时候制定相关规划,一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二是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人士认为,未来中国将从光伏产业的“世界工厂”快速发展为“世界市场”,内需将成为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在国家层面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政府也开始了在市场应用方面的谋篇布局,如上海就计划率先在政府部门、学校等公共建筑开展太阳能应用示范,每年实施一批大规模的应用示范项目。李茂程注意到,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上海兴起。5月,中国最大的电力设备供应商上海电气宣布2009年计划在新能源市场投入29.92亿元;6月,国际巨头杜邦公司在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启用了光伏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本土最大的光伏企业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也在积极引进民营资本……
“我们比较幸运的是,之前果断进入这个行业,在这波市场起来之前,把东西先做了出来。”曙海公司的首席技术长奚建平说,关键是如何把先发优势变成市场优势。这个上海本土企业在几年前曾面临的问题,怎样才有不同的结局?
【资本】
政府推动,民资涌入
“没有和资本市场对接,是上海太阳能产业过去起步早却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奚建平说。
60岁的奚建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美国国立太阳能研究所博士,已经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耕耘了25年。2001年,无锡尚德成立的同一年,奚建平回国创业,见证了这个行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2004年前后,如果有四五千万元,投入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诸多民营资本正是凭着灵活的运作模式,果断投资,在产业发展初期获得了可观回报。
短短几年,起步落后于上海的江苏、江西等地,在太阳能领域出现了全国领先的企业,如尚德、赛维……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这些企业又纷纷选择了在海外上市的路径,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充足,很快成为销售额百亿元级别的“巨无霸”。
幸运的是,在企业发展先期,曙海顺利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两家浙江民营企业―――曙光控股集团和申林汽车部件公司拿出了曙海1.08亿元的注册资本,“曙光和申林从接触我们到决定投资,大约只有一个月。在这方面,我确实很佩服浙商,他们的文化里有种很特别的东西,比如冒险精神。”李茂程不禁有些感慨。
“我们已经度过了民营企业最艰难的生存时期,”李茂程说,“但是如果今后要更好地发展―――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钱,初步的计划是大约需要融资2亿元。”这一次,曙海希望上海市政府能提供更大的支持,“我们不是希望政府一下子把几个亿的投入都给了,政府的钱,主要是提供一个撬动力,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这样民营资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江辉平说。
“在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方面,政府已经制定了力度较大的相关政策,比如首台(套)装备和风险补贴支持,曙海马上可以申请。”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装备补贴,上海将把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在项目用地、厂房建设及租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上海还将设立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研制补贴、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示范工程以及引进重点项目支持;对纳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重大技术改造和新能源研发支持范围的项目,市、区政府也将给予资金配套支持。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最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上海8家银行签署了协议,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点产业发展。
“政府帮我们牵线了两家银行,他们都很积极,融资的事已经有眉目了。”李茂程告诉记者,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将是未来曙海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相信将来的融资环境会越来越好。”
【技术】
创新越多,收益越高
在商务成本相对较高的上海建厂,曙海最初的决定曾令某些同行费解,“这个选择我们一直没有动摇过。曙海的定位并不是一个低劳动力成本的电池制造企业,而是一个以技术开发为主导的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积淀和人才方面,上海拥有其它地方不具备的优势。”李茂程说。
“现在看来,这一把‘赌’对了,”江辉平对记者开玩笑似的说,刚刚出台的《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中,表明上海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支持发展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突破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与我们企业的定位正好相符。”江辉平说。
“上海的光伏产业,从来不是要做‘量’的冠军。即使3年后太阳能预计产值的目标300亿元,也远远比不上2008年江苏的光伏产业产值。”魏光普告诉记者,“上海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在太阳能电池核心工艺的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
魏光普介绍,太阳能电池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应用中居主导地位,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相比之下,薄膜电池具有成本低、污染少的优势,为新一代技术发展所趋。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23%,但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前期投资几乎是晶硅电池设备投资额的10倍,通常要耗资几亿美元。
“我们开发的薄膜电池设备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40%左右,竞争优势很明显。”李茂程说,目前,中国市场的薄膜电池产量只有50兆瓦,空间巨大,尚德、正泰等行业巨头都已布局薄膜电池生产,其中无锡尚德投资6000万美元的工厂已经在上海的闵行区浦江高科技园开工建设。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对曙海还是对上海,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依然充满变数。今年硅材料价格跳水,使多晶硅电池成本大大下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优势大为减弱,而技术成熟度方面相对比较低,风险更高。“产品创新程度越高,风险越高,但收益也会更高。”奚建平说,国内多晶硅电池的产能已经过剩,上海再做量的加法,意义不大。李茂程认为,上海具有厚重的技术积淀,研发队伍又强,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上海应该放眼世界,把目光放在产业链的高端。”
“上海太阳能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用科技去撬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胸怀,鼓励挑战,宽容失败。”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说。未来光伏产业领域将是一场全球化的争夺,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伊始,即把优先发展新能源列为新政之首;印度、日本也出台了新的太阳能补贴制度……而在国内,多个城市都在谋求建设国家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新一轮竞争中,无论对曙海还是上海,唯有在自己的强项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