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新奥光伏:9名海归博士组建梦之队

    访问: 光伏动态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09-08-29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阳光照亮“零排放”理想

      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是新奥集团年轻的一员。在新奥的战略版图上,这个同阳光有关的布局,也多少体现出一样的“普照”价值。

      随着在能源领域的不断探索,新奥集团的战略定位已经悄然转型成“区域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奋斗目标被表述为:针对不同区域量身定制能源解决方案,既满足其用能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支撑起宏大愿景不流于纸上谈兵的,只能是技术与实力。近几年来,新奥对能源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一路延伸,从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一直覆盖到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和目前它在世界上已经进入产业化、日益显现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发展现状,第一时间吸引了新奥的目光。

      除此之外,新奥介入光伏产业,还别具另一重深意。

      7月17日,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一行访问新奥集团,他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碳减排技术研发现状与成果,寻求中美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新奥集团是他此行安排中唯一一个中国清洁能源生产企业。

      参观完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之后,在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试验中心,朱棣文做了长时间的停留。在这里,他凝神听取了“零排放”的整个系统思路和路径,之后,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详尽数据,“要带回美国,好好研究。”

      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新奥最核心的技术攻关项目和未来产业化方向,它尤其对“多煤贫油少气”的中国意义重大。在新奥,煤这个既推动了人类工业化进程、又释放温室气体、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已经可以被转化为更加清洁的天然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产业化生产。

      而煤炭气化过程中产生、暂时被收集起来的二氧化碳,在新奥的研究路径中,能够通过“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的参与,经过种种复杂转换,最终实现回收利用,真正做到“零排放”。

      这正是引起朱棣文兴趣的原因所在,比起美国的碳减排技术研发,它有着不同的解决思想和路径。美国的研究目前主流思路是将二氧化碳封装存储,但新奥的研究则主要是将其捕捉、储存之后的消化和利用。

      “光发电是其中重要一环,光伏公司的设想就从这里开始。集团不但建立起一条新能源的产业主线,对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也能够同煤炭清洁转化的产业线互为促动,互相补充。这是整个‘零排放’理念下的一盘棋。”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克家介绍说。

      生存命题下的高起点选择

      目标决定高度。碳减排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命题,这一大命题之下的产业布局,注定不能走寻常之路。

      其实,尽管谋划和研究并不晚,但谈到真正介入光伏产业,新奥是一名“迟到者”。2000年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补贴政策支撑形成了市场需求,2006年的全球光伏市场已经是一团火热,此后中国便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

      新奥的“迟到”是有原因的。一直以来,光伏市场以晶硅类产品为主流,此类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耗能,同新奥节能减排的终极理念并不兼容,开始就被排除在外。

      2007年7月,两位留美博士的到访,首次把硅基薄膜电池这种新的技术路径引入新奥。这是针对晶硅类产品热销引起硅材料紧缺而出现的新技术,它在玻璃上用气体硅烷镀膜实现光电转换,消耗硅原料不到晶硅类产品的1%,生产过程和工艺更环保

      这两位博士目前都已成为新奥光伏的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其中李洪文博士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中心总经理。当时他供职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供应商,刚刚研发成功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全世界都还没有多少人做”。

      “2007年8月7日新奥决定要做,立项和招人同时进行。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找回来7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留美博士。”同样具有20年留美经历、从事半导体研究的万克家博士当时供职新奥研究院,他全程参与并负责光伏项目的筹备工作。“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未来让北京的天空更蓝。用不着做什么动员,这本身对他们就有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还有新奥集团的实力和环境。李洪文告诉笔者,2007年9月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此项目到硅谷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考察,他们曾经长谈,“他的产业报国愿望同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新奥作为一家经营能源的民营企业,具备做这件事的实力。大家也都到廊坊实地看过,这里的生活环境同美国大城市的郊区相似,比较理想。”

      资金和人才,是上马硅基薄膜电池项目的两大门槛,它设备投入巨大,动辄十几亿元人民币,生产过程也全部是高科技,工艺难度很大。随着9位留美博士的陆续到位,他们直接上手的是全世界最顶级的技术路径:就生产线设备的先进程度来说,单线产能70兆瓦,世界最大;就产品来说,面积达5.7平方米的硅基薄膜电池,是同类产品的4倍,世界最大;就生产工艺来说,采用难度更高的双结技术,目前公认的同类产品光电转换率世界最高水平是8%,它们已经超过8.5%。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


    上一篇:杜邦公司投资1.2亿美元扩产光伏材料
    下一篇:中国太阳能巨虎恐外窜击 全球同行压力陡增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