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太湖之滨,群贤毕至。
随着太博会帷幕的拉开,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有关新能源的话题,在近日在锡举行的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被热议。气候变化、科技革命、绿色产业发展,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环境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话题,成为此次峰会上能源专家、企业家、风投家们热议的焦点。
思维在各种声音中碰撞和激荡,一种共同的声音是: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作为一座新能源产业的领航城市,无锡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战略抉择,无疑显得更为坚定和从容。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之辩
关于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争论近期颇为热烈。在这次峰会上,这一话题同样引人注目。
事实上,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国家最高决策层也给予了高度关注。8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锡视察期间,谈及高科技产业市场容量问题时表示,要防止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之后,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被工信部列入与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同类的产能过剩的领域。刚迎来一轮发展热潮的新能源产业骤然进入观望期。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论断,对在中国光伏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无锡而言,似乎比其他城市更为敏感。
光伏业巨头尚德对市场的冷暖感受最深,也正是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引发了这轮新能源投资热。这段时间,施正荣正在等待一个重要约见——温家宝总理听取太阳能企业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施正荣承认,尚德的产能也有30%是冗余的。他认为,即使国际金融危机不来,照样会出现过剩现象,只是危机使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得以提前出现。目前中国光伏业产能是市场需求的两倍,实际是低端、低效的产能过剩。
前来参加峰会的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光伏产能过剩不过剩、过热不过热都是相对的,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面临的挑战。从长远看,目前的产能并不能满足需求,但由于现在的市场开拓和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新能源产业的产能不能被全部消化,造成相对过剩。他认为,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但不希望这个产业走得太快,呈现“淘金式 ”的发展态势。
后危机时代,“太阳”照常升起
向左还是向右?这个关于新能源产业的困惑,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无锡迫切需要求索答案。
尽管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减少太阳能补贴,从而使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但从奥巴马新政来看,新能源前景依然灿烂而广阔。应邀参加峰会的美国加州环保厅厅长琳达·亚当斯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州政府对新能源非常看好,到2020年,加州用电量的33%将来自新能源。她强调,为达到这一比例,加州政府把任务下达到各供电商,达不到要求的将要受罚。因而,目前是投资新能源产业的最好时机。她同时表示,新能源应用需要政府的强势政策推动,以制造出更大的需求量。
“目前提出的防止光伏、风电的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会有所减弱,相反,会更有针对性地部署加强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支持。”施正荣认为,作为新兴产业,初期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经过痛苦的洗牌后存活下来的企业产品才能真正经受住市场考验。新能源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重复建设意味着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过热、过快、过高的新能源投资之风已到了向理性投资转换的时候了。
事实上,以尚德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无锡产业转型的突破口。无锡的产业环境正在得到改变,一个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传感技术、集成电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我市快速崛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多个场合表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呼唤新的科技增长点和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在近日举行的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新能源产业被列入我市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列,并明确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7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销售争取达到1000亿元。
“后危机时代,‘太阳’照常升起。”施正荣以此作为新能源峰会上的演讲题目,表明他对新能源产业前景的态度。
相信这就是后危机时代无锡是否坚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答案。
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的“内核”
尽管无锡是光伏制造大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数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无锡新能源这一产业新引擎的一大羁绊。
“德国模式”启动了全球的光伏发电市场,从而引爆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副主席默雷·格曼伦在参加新能源峰会时,抛出了欧洲的新能源利用的新目标——太阳能占能源消耗的12%。
“目前欧洲的光伏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会不断持续,最关键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从默雷·格曼伦所展示的图表上可以看出光伏发电的成本轨迹。他说,发展新能源产业,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关键是要通过技术革新,让政府看到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前景。
默雷·格曼伦道出了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而施正荣同样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命脉。“美国光伏产业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创新能力。美国的光伏企业数量不超过10家,但每家的技术都是顶呱呱的。”他说,新能源企业要在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始终要向高、新的方向发展,前两年4元钱一千瓦时电,现在很快要实现1元钱一千瓦时电,价格下降的背后就是技术创新的支撑,这使太阳能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也是产业竞争力所在。
急剧发展的风能产业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吉鑫风能负责人表示,从国内总体情况看,风电设备质量不稳定,甚至检测标准和认定都不是强制性的,一些设备使用没几年就坏了,维修费用很高。国内风电设备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之所以比较小,原因就在于技术不过关。“根治产能过剩最重要的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实行技术升级。”
如风一般,新能源如此快速地来到我们面前,对一座城市而言,产业的竞争力,莫过于跟上这一节拍的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