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奥巴马对中国输美轮胎的特保裁决,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随即,一则来自海外的信息显示,德国光伏产业联盟正在游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将多晶硅和两兆瓦以上风力涡轮机的生产技术从鼓励进口的目录中予以删除,原因是:这两个产业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产能过剩”——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之中。
幻灭的泡沫
“中国的光伏产品90%以上是出口,如果反倾销成立,确实有影响。”
位于衢州的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是浙江光伏企业最集中的地方。衢州市经委工业投资与规划处处长周翔告诉记者,反倾销消息一出现,各方就予以了高度关注。
乐叶是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光伏企业,产品基本以出口为主。“如果反倾销成立,企业寻找其他市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先跟欧洲那边好好沟通。”董事长叶志庆说。
“生存压力是此次欧洲光伏企业准备向中国发难的原因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话语背后的事实是,金融危机下欧洲对光伏产业投资的急剧萎缩。
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银行全部停止对太阳能项目的融资业务,德国光伏产业行业销售额更是剧降25%。而在国内,光伏企业也遭受重创,受市场、原料“两头在外”因素影响,其投资热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化生产,价格泡沫便随即破灭。
如今,对于众多多晶硅(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生产厂家而言,当他们向记者谈论起2008年那段让他们曾经赚得盆满钵盈的岁月时,言语中仍然充满了怀念。
“那时候多晶硅都供不应求,很多厂家直接先把全款打到账上都不一定能预订到货。”衢州一家多晶硅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们最繁忙的时候,基本上仓库里的多晶硅都存放不过夜。
供不应求的多晶硅市场催生出的天价,让这曾经并不起眼的多晶硅“小黑块”搅起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漩涡,一时间也诱发了诸多企业的“追日”冲动。
在浙江,一些企业摒弃了浸淫多年的老本行,忙不迭地转投这个“钱景无限”的产业。当时,在太阳能产业集聚的嘉兴市企业界,流传着“织布3年不如做1年太阳能”的说法,许多当地民企将经编、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撇在一边,花巨资投身太阳能。
如今,浙江的光伏产业链基本成型。除硅矿产冶炼、系统集成外,在多晶硅、硅棒生产,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生产、光伏电池应用等方面都有涉及。
“进入光伏产业的资金门槛比较高,产能100兆瓦的一般规模企业启动资金约需1亿元以上。”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仍趋之若鹜,因为潜藏的利润实在太诱人—“平均利润率超过20%,有的达到30%以上。”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路狂奔疾进、看似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会在金融危机暴发后突然刹车。
记者从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了解到,去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国际订单大幅减少,企业的日子开始变得不好过。部分已经花费巨资购买了国外生产线的光伏企业,也不敢贸然上马而是选择了观望。
“在政府鼓励和利润诱惑下,光伏产业的无序扩张导致了激烈竞争。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光伏产业的泡沫也快吹破了。”沈福鑫说,浙江60家光伏企业中,目前正常生产的仅30家左右,其余一半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是正在建设过程中。
标签:光伏 光复能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