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国内实行了成品油定价机制,这是中国资源产品价格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一大步。面对不断攀高的油价,人们怨声载道,成品油定价机制也一直备受争议。今年7月,发改委价格司对有关成品油价格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说明。但是否上涨的油价从此便得到了公众的“谅解”?新京报记者钟晶晶与和讯网分享了她的感受和看法。
成品油定价机制意义何在?
“成品油定价机制标志着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这是媒体对该机制普遍的评价。这句话该如何解读呢?钟晶晶表示,一方面成品油价格机制保证了石油企业合理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养路的费取消,也代表了税的改变。
“从更高一点的程度上来看,它是对于成品油,对于资源产品定价的一种改革”,钟晶晶说。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非常紧缺,在这样的环境下,资源产品的使用就必须遵守节约的策略,包括现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也在探讨低碳经济,那么价格就是最好的手段。总的来说,这个定价机制在以前基础上有很大一步的迈进。
为成品油价格机制“平反”
2009年1月至今,油价一共经历了八次调整:五涨三跌,气油价格每吨涨幅分别为290元,400元,660元,300元,480元;跌幅分别为140元,220元,190元。油价“涨多跌少”,涨幅大,跌幅小,由此引发了关于油价“追涨不追跌”的争论。钟晶晶认为国内的油价涨幅和国际相比还是相对缓和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控制完全和国际油价挂钩的话,涨幅会更大。之前,发改委对此作出回应,也指出1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从40美元左右攀升至68美元左右,累计涨幅高达70%,而同期国内油价三次上调累计涨幅未超过25%。
再者,在近期的报道中,美国的油价不断被提及,成为众多专家网友关注和比较对象。对此,钟晶晶解释到:“应该说(美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它不是政府定价。企业所在州不一样,各个企业也不一样。一个企业卖产品第一不会让自己亏损,会考虑到成本,会考虑到接受程度,会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因素,另外还会考虑到政府税收的因素。美国是成品油当中税率比较低的,它跟政府的政策有关。如果一个政府鼓励消耗能源的话,税率或者油品就会比较低。但欧洲、日本油价已经非常高,已经到了十几块钱,他们是高税赋的国家。像日本资源那么匮乏,政府对一些资源性的产品就会征收比较重的税,所以价格就会比较高。”
据笔者考察,美国是少数几个含税后油价比中国低的国家,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油价都相对偏高。
定价机制有待“修炼”
从今年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施情况来看,所谓的“22个工作日”和“平均价格变化4%”并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说22个工作日是指评估价格变动的区间,并不是调价的最低期限,国内油价的变化幅度也并不是完全依照国际价格,而是综合多方面考虑而定。
但是正如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指出的那样,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有待完善。钟晶晶说在机制出台之前,成品油定价并没有明确的规则,但即便是现在有了规则,人们也不知道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或者这个规则到底合不合理。比如说在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情况下,国家才可能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其中“22个工作日涨到4%”,到底合不合理,又为什么是4%呢?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地方。
“但是太透明了其实也不好”,钟晶晶告诉记者。透明也有透明的弊端,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投机商囤油的问题等等,对一些局部市场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
另外,由于受到经济危机、工业下滑等多方面的影响,柴油销售状态欠佳,市场需求不高,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钟晶晶说目前大家现在反映比较多的是国内的定价还应多考虑国内市场供求方面,不应完全按照国际市场来定。
钟晶晶还说:“我认为(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讨论)还是集中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据我所知,一些对于油价十分关心的大众媒体、市场化的媒体似乎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来。因为每个群体所代表的利益总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最终的结果是希望在这里面达到平衡的,对于各方都有利的(结果)。但我目前来看,老百姓参与程度是非常少的。”
定价权下方希望渺茫
针对目前有关于成品油定价权发放到企业手里,钟晶晶表示可能性不大。虽然一个真正开放的市场应该完全依靠市场定价,但在中国包括炼油在内的上游产业并没有开放。中国的四大石油公司,其中中海油和中化集团的缘由开采量相对较少,中石化每年的产量才4000万吨,然而全国大概每年消耗量接近2亿吨,最主要的开采还是中石油。所以,上游不开放,要有一个公平的定价就比较难。
从下游成品油市场来说,现在全国大概有不到10万多的加油站,其中中石化的加油站将近3万座,占到全国32%,中石油有将近2万座。在接近10万座的油站里,大部分加油站属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剩下的就是各个分散的小群体。钟晶晶说:“(再加上)上游供油的又主要是其中的一家,所以说就很难真正地形成完全市场化——很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