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从乙烯看中国炼化市场竞争变局

    访问: 石油市场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11-01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编者按】在10月18日举行的第16届全国乙烯年会上,中东乙烯冲击我国市场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虽然与会专家大多认为,只要我国炼化企业做好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就能渡过难关,但外资产品在我国石化业的布局与影响力与加入世贸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资石化企业一直在我国石化市场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国际巨擘进入我国市场,经历了试探期、初始发展期、重点扩张期和全面发展期。现在,他们不断调整方向和速度,持续快速渗透到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探究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但对我国石化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而且对百姓生活不无裨益。

      本期《炼化周刊》推出专题,剖析国际石化业竞争国内化的大趋势。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中法两国股东共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总投资10.13亿美元,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

      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997年底全面投产,股东为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已经形成10余大类30余个牌号的产品生产能力。各种产品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最近,关于乙烯的消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乙烯产量同比增长36.9%。目前,我国乙烯生产裂解技术和分离技术都已实现国产化。

      令人担忧的是,中东大量低价乙烯对我国市场的持续冲击已造成一定影响。甚至有专家断言,到2015年,中国乙烯的开工率仅为54%,近半数乙烯装置可能停产。

      “乙烯市场越来越复杂。这不仅是乙烯产业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炼化产业格局的变化,是我国炼化市场竞争环境的缩影。”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郭海涛强调。

      乙烯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中东乙烯大量进入东亚市场早已开始,但它和我国石化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资料统计显示,中东地区的乙烯衍生物2008年以后产能每年以1.8亿吨的幅度增长。其中,有1.7亿吨产能用于出口,约一半的产量出口到东亚地区。而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今年上半年,中东乙烯对亚洲等主要市场的供应量大幅增加,幅度超过50%。预计到2015年,中东地区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等石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量合计能达1682万吨。

      而据美国斯坦福咨询公司(SRI)今年3月发布的预测报告称,全球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量到2015年才达1.16亿吨。显然,需求量和产量间的差距将导致一部分实力弱的企业降低乙烯开工率。预测同时显示,5年后,东亚国家的乙烯装置将以两位数速度减产。

      中东乙烯如此大范围扩张市场的原因何在?“成本是直接原因。”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原总地质师曾兴球说。

      乙烯裂解原料费用约占生产成本的80%。原料越重,乙烯成本越高,即裂解原料的选择,决定乙烯生产成本。现在,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2/3的乙烯是以乙烷和丙烷作裂解原料。乙烷和丙烷主要是天然气的副产物。而中国乙烯生产以石脑油和轻柴油为裂解原料,它们主要是原油的副产物。而从全球看,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原油的25%至60%。这直接导致了乙烯及衍生品的成本差距。据有关专家测算,中东地区的乙烯、聚乙烯、乙二醇生产成本仅为我国的20%至30%。

      中国炼化市场悄然生变

      “从乙烯困局我们能看到炼化产业国内外竞争形势的悄然变化,即国际竞争国内化的问题,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中国的石化企业,在国门内就能感受到彻头彻尾的国际竞争。”郭海涛说。

      说到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就不得不提外资公司。

      郭海涛介绍说,国际大炼化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有些以卖产品为主,但大多数参与竞争,是以合资或独资公司为形式的。组建公司的主要手段包括直接投资、并购中小企业、与国家石油公司合资或合作,以及控股等形式。

      中国入世前,外资炼化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炼化业重心东移,欧洲和北美的炼化企业加快了向亚洲,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区新兴市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速度。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炼化企业开始加快了在华炼油化工领域的投资。

      近年来,外资公司加大了对有机中间体、精细化工和基础石化品的投资,逐步进入中国的石化下游加工和终端产品领域,目前在化工、三剂、涂料、日化产品、医药和农药等行业发展较快。BP是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醋酸生产商,市场份额高达30%。在中国聚苯乙烯生产中,外资企业的产能已占全国总产能的50%。拜耳公司在华主要发展涂料、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业务。目前中国已成为拜耳在亚洲的第二大市场。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分别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合资,完成几大乙烯项目建设。

      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研究,外资进入中国炼化市场的主要特点有:首先,部分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捷足先登成为投资中国炼油领域的先导。其次,资源国石油公司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炼油化工领域的主要外资力量。

      如何应对国际竞争国内化

      面对外资的全面渗透,中国的炼化企业面对的市场越来越国际化。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国门内的国际竞争环境呢?

      曾兴球说,应对国际竞争,我们的炼化企业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中东乙烯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企业像中东一样从天然气中提炼的乙烷作裂解原料?有人说是中国的天然气杂质含量多。其实还是技术不过关。

      “现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核心技术都是一个团队的人共同完成,不是哪一个人就能掌握某项核心技术的全部。所以,我们虽然可以走‘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不要心存幻想,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轻易把市场拱手送上,而应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曾兴球说。

      郭海涛说:“对于中东乙烯的冲击,我认为,本来就应该有一批产能低、实力差的企业倒台。只不过中东乙烯起到了助推作用,让有能力的企业留了下来,这很正常。”

      同时,他建议,中国炼化企业做强,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上下联动。政府要在产业政策、激励机制上引导,研究机构要做实质性的、彻底的、系统的科学研究,而企业要摒弃“大而全”思路,做出特色、做精优势产品。(记者 高照)

      【相关链接】

      我国部分石化合资公司及项目

      中俄天津炼油项目

      2010年9月21日下午,中俄天津年1300万吨炼油项目奠基仪式在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举行。

      天津炼油项目是中俄两国第一个石油加工合作项目。合作双方为中国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

      天津炼油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按计划将在“十二五”建成,主要工程包括年1300万吨常减压蒸馏、年270万吨连续重整和年400万吨渣油加氢脱硫等18套生产装置等。

      扬子石化—巴斯夫

      2009年9月28日,中国石化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合资企业——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BYC)扩建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中国石化和巴斯夫合资的扬巴乙烯项目是当时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之一,一期总投资约29亿美元,2005年6月投入商业运行。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化和巴斯夫以50∶ 50的股比共同出资建立的合资企业。扬巴二期项目产品主要服务于农业、建筑、电子、医药、汽车、化学品制造和特殊化工品等各行业。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

      2006年2月,总投资42亿美元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壳牌)继调试和开车之后,成功产出合格乙烯和丙烯。

      中海壳牌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北岸,大多数生产装置均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具有世界级规模:每年生产约230万吨石化产品,年销售额约为17亿美元,产品主要供给广东省和对化工产品需求较大的中国沿海地区,部分产品将销往国外市场。

      福建一体化项目

      2009年11月11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作为中国首个中外合资的炼油化工高度一体化石化项目,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把福建联合石化炼厂炼油能力从每日8万桶扩大至24万桶,主要加工沙特原油。

      福建联合石化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福建炼化)、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沙特阿美中国有限公司,按50%、25%、25%的股比投资兴建。福建炼化是一家由中国石化与福建省各持有50%股份的合资企业。

      【业内声音】

      曾兴球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原总地质师

      “我们要从外资公司身上学习先进的经验,引进一流的人才。总之,正确途径应该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很积极,速度很快,布局范围较大,而且他们设置的炼厂大多炼制重油和高含硫油,相应的环保成本比较大。和外资公司比较,我国的石化企业“走出去”的速度还不够快。我们要加快这个步伐,掌握竞争主动权。

      中东乙烯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中东国家的资源优势,提出天然气质量比我国的好,所以乙烯裂解原料既丰富品质又佳。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中东国家中,卡塔尔的天然气质量比我国的要好,但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的天然气质量不比我国的强。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说,我们亟待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原油重质化、劣质化是趋势,所以,我国的炼厂要解决炼制重油的技术难题。炼油清洁化、产品环保化是我们的目标。怎么解决难题?开发炼化新技术是唯一途径,重点在发展加氢装置上。这就需要“政府指路,企业办事”。尤其是企业要尽责,不能只有政府的热情高。

      还有人提出“市场换技术”。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但核心技术我们是换不来的,还得我们自己掌握。我们要从外资公司身上学习先进的经验,引进一流的人才。总之,正确途径应该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郭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

      “政府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研究机构要摒弃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小修小改’,企业不要有依赖性。”

      外资进入后,我国的石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快速变化。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国内竞争,而且是国际竞争,并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我国无论是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显得有些被动。比如,某企业的一类化工产品的产量是全球前列的,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依然没有定价权。经常出现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的窘境。这说明了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影响力都逊于国际大石油公司。

      我国的石化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设备的落后,二是管理水平的落后。

      要把这些劣势转化为优势,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上下联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政府要在制度的制定、资源的配置和监督上多动脑筋,不能搞“二等、三等公民”。对活跃的民营企业要予以扶持。

      大学等研究机构要摒弃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小修小改”,而是要大刀阔斧地前进,做实质性的、彻底的、系统的科学研究。而企业不要有依赖性,要和科研机构沟通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科研转化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于春梅 中国石油石化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我国炼化企业要扩大原料来源,继续实施以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改扩建,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步伐等。”

      我国的炼化市场目前最大的特点是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炼油化工没有一体化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少,市场定位与国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国外大石化公司进军我国市场采取的形式是凭借其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先进入市场,再抢占拓展市场,最后影响和控制市场。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他们的策略呈现出由间接向直接、由局部到全面的变化特点。具体为:1.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中国的业务发展融入到其全球战略布局中。2.紧跟中国石油石化产业政策变化,步步为营,利用一切时机抢占中国市场制高点和先机。3.加快投资步伐,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领域。4.投资项目规模化、系统化,投资地点基地化、园区化,逐步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群,产业布局日益明朗。

      我国炼化企业面对大量外国公司和产品的进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发展:一是扩大原料来源,加强资源优化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继续实施以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改扩建。三是采取园区化模式发展乙烯工业,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布局。四是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步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五是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统筹兼顾中西部地区的炼化工业布局。六是加快资产重组和业务交换,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典型案例】

      BP入华:一“炼”稳全局

      在上世纪70年代便进入中国的BP公司,对中国市场依旧保有足够的好奇感。

      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趋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能源产业市场依旧保持增长态势,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使BP希望能够以外国能源公司先入者的身份分一杯羹。为此,BP甚至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碧辟”——2005年12月,BP太阳能公司与中国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在中国开展太阳能光伏产品和系统的生产与营销,并组建了合资企业“碧辟新能源有限公司”。

      尽管在中国石油生产与销售市场多年的积累,使BP在多种能源产业及产业链上多发展了在华业务。但近年来,由于在新兴能源业务上秉持“保障发展规模”的策略,加上新能源市场在中国并未培育成熟,BP将在华能源发展的侧重点更多回到传统能源领域上,在炼油化工方面的尝试更是引人侧目。

      BP在发展在华炼油生产业务上的努力显得小心翼翼,BP希望巩固多年来与国内能源企业合作业已成熟的上游业务,从而扩展自己下游业务的链条。在油品销售方面,BP已经在中国市场“打开大门”。目前,它与中国石化在江苏合营400多座加油站。现在,BP期待炼制、批发、零售业务的全面结合。这将大大减少BP在油品生产与流通方面的成本,形成健全而稳定的下游业务产业链。

      BP前中国区总裁德开瑞曾表示,在建成炼油业务后,BP将真正完成在华的石油产业链条和市场体系建设。(记者 丁萌)


    标签:石油市场 石油行业 石油

    上一篇:石化产业:恢复不畅催生新热点
    下一篇:EIA:8月份美国乙醇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