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的24时被设定为全国煤炭运需衔接的“大限”,截至1月14日,国内主要煤矿企业和电力企业已就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达成协议,较2009年上调约30元/吨至50元/吨。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确定,2010年铁路预留运力配置意向框架量为9.06亿吨。据中国煤炭市场网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煤炭运需衔接中初步汇总量有望超过17亿吨,这个数字较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框架方案计划几乎翻了一倍。
在接近“大限”的最后的10天里,大多数电力企业默认了重点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元至50元的现实,涨幅超过5%。来自秦皇岛港的数据显示,秦皇岛港口动力煤价格近日继续上涨,不同品质平仓价分别上涨10至30元/吨,目前5500大卡山西优混平仓800至810元/吨。据专家测算,按照全国15亿吨电煤交易量粗略计算,如果2010年重点电煤合同价格每吨平均上涨30元至50元,则意味着发电企业将增加450亿~750亿元的采购成本。
尽管喜忧参半,但超计划的电煤合同还是让人们看到了积极的方面。我国从1993年进行煤炭价格部分市场化改革,国家为了确保电价稳定,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而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也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几十年,被称为煤炭领域“计划经济的恐龙”。这也是多年来煤电矛盾的根源所在。
有专家表示,电煤合同网签量里面,不排除有一些是为了争取铁路运力而假签的合同,这是因为铁道部有可能按照合同的30%至40%的比例来安排运力。以往订货会签订合同也有相当因素是为了获得铁路运力资源。这些问题表现出资源与需求不相匹配、运力限制因素较多,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不匹配,配置资源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再次说明,单纯指责煤电任何一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必须从体制上理顺煤、电的价格形成机制才是根本。
解决体制上的问题,特别是像煤电行业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的能源问题,更不能脱离历史而就事论事,简单判断当事双方的是与非。一位煤炭行业人士就表示:这几年煤炭价格尽管在上涨,表面上看好像煤炭企业“沾了光”,电力企业“吃了亏”,但实际上双方都受够了电煤价格体制导致的煤电之争的苦头,现在煤、电企业都在期盼政府拿出一份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就像政府鼓励煤电双方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签订长期稳定的电煤供应协议,煤、电企业也在等待政府的配套政策来保障长协的实施。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国家除了鼓励煤炭和电力企业签订3~5年长协合同以外,还着力推进煤炭交易市场化建设的步伐,大力推进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同时在几个煤炭集散地配建区域交易中心,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煤炭市场体系,使煤炭交易日常化。这些其实都是引导市场的积极举措。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201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相比2009年将增长4%至6%,煤炭需求量大约在33.6亿吨左右。而2010年的电煤需求量大约在16亿吨至17亿吨,电煤需求量占煤炭总需求量一半左右。对于电煤,电厂担心的不只是供应问题,更担心电煤供应短缺之后的价格上涨问题。由于国内的上网电价是政府管制的,而且长期以来价格偏低,所以电厂对煤炭价格的承受力一直较差,一旦电煤价格上涨过快过猛,电厂将无力支付买煤的资金,亏损则成定局。
其实,市场化对于未来许多方面都有利。从国家层面上,煤炭市场化的演变是一个大趋势,在适当的时机,电力价格的改革也会推出,但是电价的改革肯定不能一刀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整体经济平稳过渡以及市场承受力等诸多因素,采取非直接的手段将中央政府的调控意图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市场当中无疑是较为常见的稳妥的方式。
尽管改革的路上会有矛盾、有曲折、甚至有风险,但对于煤电双方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博弈无边,携手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