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种数字游戏可以受到如中国油价新规一般的礼遇:在2009年里,多年来雾里看花的中国车主们兴奋地将两个关键词——“22个工作日”和“4%变化率”反复代入他们一知半解的油价公式,自助地预判下一轮油价调整方向。
2009年,中国开征燃油税,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开始执行,新机制中的“透明”为车主们所珍视。这也是中国宣布成品油价格改革十余年来,决策部门第一次如此透明地将油价调整思路公之于众。
但在国际油价攻势不改的一年中,国内油价进行过的五涨三跌的八轮调整,涨多跌少是事实,涨幅高于跌幅也是事实,价格调控部门用以回击“涨多跌少”质疑的素材依然薄弱。
不过,从2009年起,曾经的价格堡垒中石化和中石油悄然消融,它们低下“高贵头颅”,被裹挟进先声夺人的民营和外资的汽油降价潮之中。其间,2万家民营加油站或者新生或者复活。
油价改革中体现的乐观因素使它有可能成为“试验田”,更多的资源性产品如水、电和气的价格改革也等待破题:各地争相听证水价;未来居民用电确定将逐步推行阶梯式递增电价;而有望出台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中极可能也加入“价格联动机制”。
但无论如何,公众心中的担忧仍然是:如何才能让资源类价格改革或价格市场化不成为涨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