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都流了,没有石油?即使你认为伊战与石油无关,你也会感到惊讶,因为在伊拉克两轮油田招标中,美国公司几近全军覆没。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后10年石油产量可能超过沙特的伊拉克巨型油田开发中,大部分美国公司都被关在了门外。
那些获胜的公司同样令人感到意外。他们是BP、中石油、壳牌、道达尔、俄罗斯卢克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勘探公司、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公司、土耳其国家石油、韩国天然气。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在这张名单中,大部分都是国有石油公司,而那些曾经主导全球石油工业的国际巨头则多半缺席。
为什么国有石油公司主导了本次伊拉克油田的开发,而国际石油巨头集体缺席?两个原因,一个显而易见,另一个有些隐晦。
首先,伊拉克本次招标继续了全球石油领域的力量消长——国有石油公司日渐壮大。根据《石油情报周刊》公布的数据,2007年,世界70%的石油生产被国有石油公司控制。埃克森美孚这个最大的国际石油巨头仅占3%的份额。石油产量超过美孚的国有石油公司有沙特石油(占全球总产量的12%)、伊朗国家石油(5%)和墨西哥国家石油(4%)。
而探明储量的开采权更是集中在国有石油公司手里。据Pfenergy统计,2008年,国际石油巨头掌握开采权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6%,剩下的分布为:10%控制在允许外资部分参股的一些国有石油公司手里,6%控制在俄罗斯的石油公司手里,他们也和外资合作,其余78%则被控制在对外资极为严格的国有石油公司手中。
其次,对于国际化的上市石油巨头来说,本次招标的条款几乎可以算是惩罚性的。这些条款在总体上无法吸引国际石油巨头,对国有石油公司则不同。招标的结果更是昭示了石油领域内这两个阵营各自的动机。
伊拉克政府制定了异常苛刻的目标产量。如果一家公司承诺可以超过伊政府的目标产量,那么它就获得了中标优势。如果它承诺的目标产量远远超过伊政府的目标产量,那它就获得了很大优势。例如,壳牌赢得了马杰努区块,它不但承诺完成目标产量每天70万桶,而且给出的新目标产量高达每天180万桶。
既便如此,伊政府对这些合约的后续条款也没有给获胜公司很大的利润空间。在本次招标条款中,没有任何有关产量分成的内容,获胜公司只能拿到一定数量的佣金。条款规定每桶原油佣金固定,如果油价上涨,收益归伊政府所有。佣金低廉得令人吃惊。安哥拉国家石油获得的那杰玛区块,位于伊拉克北部不稳定地区,每桶佣金为6美元。而对于较大的油田区块,佣金更低。壳牌获得的马杰努区块的佣金仅为每桶1.39美元。
马来西亚石油和日本石油获得的加拉夫区块,位于伊拉克南部,预计可采储量8.6亿桶,每桶佣金仅为1.49美元,同时需要保证每日产油23万桶,稳产13年。至于开发这个区块的成本,两家公司估计在70亿美元左右,但是鉴于伊拉克动荡的局势,这个预计成本靠不靠谱还真的难说。
潜在的无法预料的风险并非只有成本问题。包括壳牌在内,很多公司承诺的产量都比伊政府制定的目标产量翻了一倍。这些公司认为伊政府制定的目标产量比较低,他们认为在先进的技术条件下,达到并超过目标产量并不困难。或许没错,但新技术的应用成本更高。提高采收率的最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要远远高于常规技术。
可见,这些合同的签订根本不是从商业角度考量的。也许会有利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约所产生的经济回报并不是投资的真正理由。国有石油巨头们关心的是控制稳定的资源储备供给。换句话说,他们谋求的是能源安全,而不是商业利润。
那么,参与竞标并且获胜的国际石油巨头的目的是什么?原来,这些巨头处在投资者和华尔街的高压之下,迫切需要增加资源的储备储量。例如壳牌,现在仍然在竭力填补2004年虚报储备储量造成的数字差距。长期来看,获得伊拉克大油田的成本也许很高,甚至有可能赚不到钱,但在目前地下探明储量紧俏的条件下,这仍然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获得较大原油储量的方法。
而美孚则是用另一种办法来增加储备储量,用310亿美元收购XTO能源。我们无法知道哪个办法更好。不过,如果油气价格持续上涨,就看得出哪笔交易更划算了。无论油价涨到多高,壳牌的佣金都是每桶1.39美元。而美孚手中的油气价格则是市场价格。对于那些不用操心国家能源安全的投资者们,最好选择“钱”景更乐观的股票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