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回暖,带动油品需求快速上升;随着惠州炼油项目的投产,中海油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大炼油装置,再加上其收购的地炼企业,国内炼油工业竞争加剧。
需求前低后高开工逐季回升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放缓。进入2009年,由于出口大幅下滑,大量企业关停,国内经济处于疲弱之势,导致油品需求低迷,成品油市场出现近年来少有的供过于求现象,炼厂生产大幅下降。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8212.2万吨,同比下降4.5%,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炼厂开工率仅80%左右,原油加工量比上年同期不同程度减少。全国汽煤柴油产量下降2.2%,进口下降39.6%,出口增长63.7%,表观消费量下降6.5%,特别是柴油消费下降12.6%。
随着四万亿元投资、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措施效果逐渐显现,油品需求开始回升。尤其是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全国轿车产量达1279.9万辆,同比增长43.2%,增幅比1~3月加快39.5个百分点,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直接带动油品消费快速增长,炼厂开工率提高。二季度,全国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7.4%,三季度增幅进一步上升至10.6%,四季度前两个月增幅高达14.7%。1~11月累计全国原油加工量3.4亿吨,同比增长6.4%,汽煤柴油产量同比增长7.8%。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长1.2%,增幅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柴油下降2.6%,汽油增长6%,这与国内汽车消费火暴密切相关。
炼油能力过剩竞争主体增加
由于国内成品油供应持续偏紧,主要炼油企业纷纷提高炼油能力,在立足现有炼厂改扩建的同时,还新建一系列千万吨级大型炼油项目。2009年,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扩建、福建炼化一体化、天津石化扩建等项目陆续投产,新增炼油能力达3600万吨/年。截至2009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约4.9亿吨/年。全国拥有千万吨级炼厂17家,其中,中国石化11家,中国石油5家。预计2009年全国原油加工量约3.75亿吨,仅上述两家企业已基本满足国内所需的炼油能力,再加上中海油、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以及大量规模较小、总量庞大的地方炼油企业,炼油能力过剩已显而易见。据海关统计,2009年1~11月,全国汽油和柴油出口分别达到396.4万吨和40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1.8%和825.8%。我国多年来持续净进口的柴油,2009年较大数量净出口。
在能力扩张的同时,产业竞争格局逐渐改变。惠州炼油项目的投产,使中海油成为国内除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外,第三家拥有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的企业。加上其并购的河北中捷石化、山东中海石化、海化集团等地方炼油企业,中海油原油加工总能力已近3000万吨/年,成为国内第三大炼油企业。如果说收编地炼“杂牌军”是中海油进入炼油行业的初步尝试,惠州大炼油项目则真正确立了其炼油行业竞争主体之一的身份,完善了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定价机制完善企业扭亏为盈
继2008年12月份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2009年5月份又正式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推动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接轨,同时也正式开征了热议已久的燃油税。新机制实施以来,国家发改委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9次调整,包括5次上调,4次下调,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调动了炼油企业积极性,对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基本在80美元/桶以下区间运行,新定价机制的实施,扭转了2008年油价倒挂下炼厂严重亏损的局面,保证了炼油企业正常的利润率。1~11月,全国炼油行业实现利润728.8亿元,创历史最高利润水平。盈利增强也促使地炼企业生产增加,1~11月全国地炼企业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5.5%。
2010年:经济前景复杂产能过剩堪忧
展望2010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成品油需求将保持温和增长;国内炼油能力继续扩张,供应维持过剩态势;成品油需求结构生变,汽油增长逐渐领先;油品质量升级给炼厂生产带来压力。
2010年炼油行业面临的形势主要有:
经济形势依然复杂。2009年国内经济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多家机构预测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达9%~10%。但是,考虑到近期冰岛国家破产、希腊主权危机、迪拜世界债务危机等事件发生,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过去,世界经济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频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不明朗,这对于过于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是不小的挑战。而国内拉动内需的措施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难有显著成效,今年的经济形势并不十分乐观。目前沿海地区企业关停、房屋空置的现象仍存在。经济增长平缓对交通运输用油产生较大影响,但农业用油、轿车用油仍将增长。预计今年油品需求仍比较平淡,仅小幅增长,汽煤柴油消费量约2.3亿吨。
炼油能力过剩。2009年末投产的福建炼化一体化、天津石化等项目,加上今年上半年即将投产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预计今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5.1亿吨/年。而根据近两年新装置的投产情况估算,2010年原油加工量约4亿吨,按照国内汽煤柴油平均收率,全国汽煤柴油产量达2.44亿吨,超过国内需求。2010年国内炼油企业应扩大出口以平衡市场供需,否则将不得不降低炼厂开工率。
油价上行带来压力。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刺激经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持续贬值、欧佩克多次减产等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呈现见底企稳、逐步回升的走势,全年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60.6美元/桶。2010年,尽管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大,但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应是大趋势,美元继续疲软、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投机炒作等因素将使得国际油价呈上行趋势,而经济难以强劲增长则限制上升空间,预计油价为60美元~90美元/桶。
油品质量升级。为保护环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0年国内汽油质量必须全部达到国3标准。为使油品达标,国内炼油企业必须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由于新建、改造装置多,投资数额大,油品质量升级不可避免带来成本费用增加。如果不能将成本通过涨价转移出去,则炼厂利润必然受到挤压。
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化。受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影响,数年来,我国油品消费中柴油消费增长一直快于汽油,柴油供应持续偏紧。炼厂除提高柴汽比外,还通过一定数量的进口来弥补缺口。2009年,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柴油消费增长也随之放缓,而汽油消费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仍较快增长。2009年1~11月我国柴汽比为1.95,同比下降0.18。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汽油消费比重将上升,柴油比重将下降,国内炼厂也必须调整柴汽比以适应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