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沉寂了太久的黄河三角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该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前景有望媲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务院指出,要把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举措。而这对长期低迷的山东地炼市场来说更是久旱逢甘霖的喜讯,顿时国内各路石化巨头也纷纷携手山东地炼企业频出大手笔,山东地炼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资源丰厚,石化巨头竟分蛋糕
山东境内地方炼油企业年加工能力达4500万吨,占全国地炼企业的50%,而据相关人士透露,山东地炼每年获得的国家原油配置指标不到200万吨,地炼企业不得不从海外进口原料,地炼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黄河三角洲事实上早已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主要原因,其未利用土地800万亩,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根据其发展规划,以东营为首的六座城市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据此,国内石化巨头率先行动,2009年9月中海油收编山东海化,三年投入70亿扩建炼厂。11月中国石油与山东东明石化合资联袂打造的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工程正式开工,2011年投产后每年可为山东地炼企业输送原油上千万吨。对于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山东地炼来说将是一大丰厚的礼物。截止去年,中国化工集团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地炼企业的已有7家。道达尔和SK集团也透露了与山东民营油企合作意向。山东地炼的发展绝处逢生,这些企业在油品行业的实力经此次机遇也将倍增。
新格局,新商机
同全球经济日益走向多极化一样,石油行业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浙江泰地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跃表示,虽然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中国现在石油格局中的老大哥,但是民营企业如果能集中起来,市场份额也将很大。
很明显,这正是山东地炼的优势所在,而相信全国其他地炼企业也早已意识到这点,一股石化行业多极化的改革的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全国石油行业的格局将要翻转,对于利润巨大的石化行业来说新的格局必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以前只能小打小闹的地方炼厂也有机会参与大项目了,这对地炼企业的增强自身实力和整个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好处。
但是要把分部在各地的地炼企业集中或联合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在此次国家政策还未出台面对生存危机之时的山东地炼也曾自主整合,但最终不了了之,如何让全国地方炼厂加强交流与合作,如何抓住新的商机以待翻身又成为关键点。
据此,由业内品牌机构中国化工网举办的第三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暨第二届中外油商高峰论坛抓住当今市场的关键因素即将在东营召开。
据中国化工网分析师赵京敏介绍,目前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巨大考验,国际油价波澜起伏,而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还未敲定,如何在这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掌握先机成为民营油品企业能否生存壮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