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徘徊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门外的民营企业,即将登堂入室。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招标项目上周五已经开标,共有包括宁波大榭开发区恒信燃料、舟山世纪太平洋等8家企业参与,其中部分为民营企业。但开标大会仅仅是开始。“招标只是资格的优先排序,真正实施还在后面,有待部门的决策。”上述知情人士说。
国储油大门开启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9年5月,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增加石油储备能力。对于保障能源安全而言,这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9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已着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2004年3月28日,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建设启动。截至2008年底,镇海、黄岛、大连和舟山一期4个基地相继建成投运。
根据规划,国家石油储备体系还将继续扩容。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
在中商联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看来,“(民营油库进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新的36条认可了非公有经济对保障就业和维持社会稳定的贡献,对民营企业是个鼓励。”赵友山说。在他看来,这次民营油企获得进军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体系的资格,是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领域以来的实质性突破。
2008年底,在向有关部门递交的《关于加大进口石油建立国家能源
战略储备机制的建议报告》中,中商联石油委指出,在油价重回高位之前,国家可以利用现有的民营仓储资产加快进行原油储备,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除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石油集团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营石油企业的进口和储备能力。
民营油站生存困境
能够进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意味着民营企业不良资产的盘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民间资本就曾应国家号召进入了油气领域。1992年前后,民营加油站逐渐兴起。但随着中国的石油体制在1998年发生的重大变化,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随后,民营油企的处境逐渐陷入被动。
赵友山表示,现在我国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了,而且每年的维护、管理也需要高昂的费用。
据中商联石油委此前统计,我国的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有663家,总储量约为2.3亿吨,总投资为7700亿元。但该协会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石油民营批发企业已经关门、倒闭了2/3。
“有成品油批发资质的民营企业不少,但现在真正经营的不过200多家。另外,不包括批发企业在内,原
来民营加油站企业在全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为56.4%,现在已经下降到低于40%。”赵友山说。“很多加油站没有办法,能卖的卖了,能退出的退出了。”
“再不利用的话,这些油库就要变成废铁了。”赵友山说。
争取原油进口牌照
直到金融危机发生后,民营加油站的处境才有所好转。特别是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后,调价频率上升,民营油企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民营油企的生存环境并未发生质的改变,一个致命的问题始终存在——油源。但此次若能进入国家原油储备体系,民营油企有望获得突破点。
一位民营油企代表曾对记者表示,“进入国家原油储备体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盘活闲置的仓储资产,还可能借机争取到新的原油进口牌照,从而获得稳定的油源,从上游打开活路。”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将石油领域完全放开,油田的开采就是这样。但问题是资源怎么来合理分配?石油流通市场应该打破垄断,充分竞争,这也包括原油进口。”赵友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