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磨刀石里冒石油

    访问: 石油资讯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10-06-05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说到油田,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大庆的。但是知道长庆的人却不多。

      然而,长庆却在不声不响中创造出震惊中国甚至世界石油界的奇迹。200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了3000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从2001年起,长庆的新增产量和储量两项石油领域最重要的指标连续10年在国内保持第一。近3年来,他们更是以每年500万吨油气当量递增着产量,这相当于每年给国家贡献一个大港、中原等中型油田。按照这样的速度,明年长庆的油气当量将攀上4000万吨大关,基本达到目前大庆油田的规模。

      更让人惊叹的是,创造这些奇迹的长庆油田是已经开发了40年的老油田,并且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渗透、低压、低产”的“三低”油田。特别是“低渗透”,长庆堪称世界之最,储油层被称为几乎没有孔隙的“磨刀石”。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权威能源咨询机构在长庆安塞油田考察后得出结论:长庆是典型的“边际油田”,没有开发价值。

      不被看好的长庆油田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一个开发多年都没有起色的老油田为何突然焕发出如此绚丽的青春?

      正是靠转变发展方式让长庆彻底脱胎换骨。而长庆能够转变,基础是解放思想。正是敢于挑战固有的传统思维,敢于打破成规,甚至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干,才成就了今天的长庆。

      打破思想禁锢,井井有油井井流

      说到长庆的地质条件差,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低渗透”。“低渗透”也是长庆油田一直不被国内外同行看好的关键原因。

      不搞石油的人,搞不清楚“低渗透”的含义。在采访中,长庆的石油专家这样给我们打了形象的比喻。石油如果渗透在一块海绵里,轻轻一挤就可以出来,但是如果渗透在砖头里,挤出来就不容易。砖头和海绵比,就是低渗透。

      地质专家还告诉我们,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值越低,渗透率越低。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却小于1毫达西,这样低的渗透率在国外自然被认为没有开发价值。

      长庆从1970年开发,一直面临着“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尴尬局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庆的油气产量长期在140万吨左右徘徊。其实,长庆的油气资源并不少,据国家地质资源普查预测:鄂尔多斯盆地拥有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10.7万亿立方米。长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丰富的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只有“敢想”才能“敢创”。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告诉我们,如果不解放思想,认为50个“毫达西”以下的油田就注定没有开发价值,那就不会有长庆的今天。而正是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十几年来,长庆靠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干,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在“磨刀石上闹革命”,才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最终攻破“低渗透”这道世界性难题。

      挑战低渗透的核心技术被称为压裂技术。所谓压裂技术,就是在钻到油层后,通过技术手段把致密油层压出缝隙,然后再用特殊的物质把缝隙支撑起来,从而形成人造的孔隙通道,使石油能够流出来。如今,长庆对付低渗透的压裂技术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有了压裂技术这一“撒手锏”,2000年以后,长庆的超低渗透油藏得以大规模开发,1—3毫达西地层,甚至1毫达西及以下这些别人看来根本不能开发的资源都被长庆开发出来,原油产量迅速实现由百万吨向千万吨跨越。

      压裂技术上的进步解决了长庆油田的低渗透难题。但是“低压”又成为阻碍长庆上产的第二道拦路虎。由于长庆油田是低压力油田,虽然压裂技术让油流了出来,但是地下压力下降得很快,往往一口井投产初期能日产3吨油,2个月后就下降到1吨,产量直线下降。

      针对这一难题,长庆油田的科技人员又不断解放思想,独创出“超前注水”技术:即在石油开采之前先往地下注水,增加地层压力。这项技术一举解决了油田的稳产难题。

      可以说,正是靠解放思想带来的技术上的敢想、敢创,让长庆终于跨过了“低渗透”和“低压”两大传统认知无法逾越的障碍。

      创新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创高产

      同样,攻克三低中的低产难关,长庆靠的依然是解放思想。稍有不同的是,攻克前“两低”,解放思想让长庆在科技上敢于创新。而挑战低产,长庆靠的是彻底转变石油行业沿用多年的传统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方式。

      石油界普遍认为,单井日产量低于4吨的油井属于“鸡肋”,很难带来经济效益。而以低产著称的长庆,油井单井平均产量仅为2吨,气井单井产量不到2.5万立方米。业内普遍认为,长庆这么低产的油、气田,能有经济效益简直不可想象。难怪在长庆苏里格气田开发中,当初招投标进入的某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就因为单井产量低至今都没有正式投产。

      石油行业对产量的传统认识也有道理。单井产量低,同样产1000万吨油就要多打很多井,因此从前期投入到后期的管理,成本都会高很多,当然利润就低。

      没有别的,还是靠解放思想。在敢想、敢创的基础上,还要敢破,即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挑战习惯认识中认为是金科玉律的生产组织流程,靠彻底转变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总经理冉新权说,既然低产是客观现实,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看能不能按照2吨的产量倒推,控制好我们的成本。长庆从彻底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转变生产方式入手降低成本,此举不仅可持续,而且事半功倍。

      上述两种转变在长庆油田随处可见。比如,传统的采油方法需要依次经过油井、增压站、转油站、联合站4个环节,全过程需要约上百人。如今,长庆通过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取消了转油站这一流程,一举把成本和用工都降了下来。

      在转变生产方式上的例子则更多。比如,长庆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全数字“橇装增压集成装置”,取代了传统的增压站。传统的增压站,占地需要两三千平方米,至少要10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而这台装置占地仅100多平方米,通过远程控制,可以实现无人值守。不仅可以减少约10名员工,而且建设成本能降低20%,工期能缩短80%。更关键的是,这台装置还可以移动,一旦这个油井枯竭了,还可以移到下一口井,继续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据长庆油田基建工程部主任陈述治介绍,目前,长庆油田标准化设计覆盖率达到95%,设计周期和安装周期大幅缩短。同时,标准化设计实现了批量采购,工厂化生产模块减少了材料损耗,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目前,长庆的原油操作成本达到9.01美元/桶,比中国石油平均水平低2.28美元/桶。天然气操作成本2.6美元/立方米,比中国石油平均水平低1.16美元/立方米。

      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让低产的长庆取得了令人吃惊的业绩。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长庆油田实现销售收入621.7亿元,上缴利税297.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35亿元,人均利润率在中石油系统名列前茅。

      紧跟时代步伐,长庆发展可持续

      如果说敢想才能敢创、敢想还要敢破是长庆取得成功的两大法宝,那么既要敢想更要会干则是长庆的第三大法宝。

      长庆油田从年产量1000万吨增长到3000万吨,产量增长了3倍,而员工人数一直保持在7万人没有变。不仅如此,长庆的经营者还告诉我们,未来长庆油田产量增加到5000万吨时,人员仍要保持在7万人左右。目前,长庆的人均年产量是420多吨,这已经是中国陆上油田的最高纪录,如果到5000万吨时,这一纪录将达到710余吨,那将是世界石油界的先进水平。

      疑惑随之产生。而按照目前的国内水平,5000万吨产量至少要20万人才够。那么长庆怎么能做到以“7万”当“20万”?

      长庆之所以能够“一个顶三个”,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会干”二字。

      总经理冉新权解释说,长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既继承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更要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提升石油这个传统产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长庆把当今前沿的科学技术嫁接到石油行业,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信息化的全面应用。目前,长庆油田的所有新建油气田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老井区也将在1到2年内完成数字化改造。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通过打造数字化油田,解放和提高生产力。

      在长庆油田数字化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记者可以实时看到整个长庆油气的生产情况,细到每一口油井、每一个储油罐,甚至油田7823辆车目前行驶在哪里,行驶速度多少,全部一目了然。

      正是先进的数字化手段,不仅使得长庆油田的大量油气井实现了无人值守,甚至一些站点都将实现无人化。

      以长庆油田采油八厂的樊学作业区为例,这个去年8月建成的全数字化作业区,只有员工263名,却管理着517口油水井,年原油生产能力达35万吨。“倒退10年,这样规模的作业区,光油水井的看守就需要250多人,作业区总人数少说也要500人。” 采油八厂厂长张凤奎告诉记者。

      而老油区数字化改造的新旧对比则更加明显,数字化不仅减少了用人,还真正把石油工人从传统的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过去典型的蓝领工人一下子变成白领。

      由“蓝领”转“白领”体会最深的就是地处安塞油田的采油一厂的石油工人们。

      采油一厂位于安塞地区,这里沟壑纵横、山高谷深,生产条件异常艰苦,著名的“好汉坡”就在这里。

      好汉坡海拔1300米,坡度近70度,由沟底到山顶的“好汉井”,要爬463级陡峭的台阶。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次“当好汉”的滋味,空手爬上去用了近半个小时,上去以后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采油一厂厂长吴志宇告诉我们,而采油工们要背着20多斤的工具,每天上两次好汉坡。王三计量站一位叫金延的女工,11年里往返好汉坡5280趟。

      记者到好汉坡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站长唐富宝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每天要爬好汉坡,但绝大多数是‘无用功’。因为气喘吁吁上去以后,无非就是用手背摸一下抽油机的抽油光杆,看看是否烫手。虽然多数时候是正常的,但你又不能不上去检查。数字化完成后,我们坐在山下的办公室,看着电脑就完全可以掌握油井的情况。”

      长庆油田的管理层对数字化给当代石油工人带来的深刻变化看得很重。他们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广大石油工人享受21世纪最新的文明成果,不能彻底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就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说,如果说大庆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那么长庆精神的核心就是解放思想,靠不断解放思想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长庆油田的经验和做法,为新时期中国石油工业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这对于中石油各企业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采访手记】

      今天,我们都知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转变发展方式也很难。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已经提倡了多年,但却“久转不快”。

      转变难,难在有太多传统的束缚难以打破。比如,传统的思维定势难以逾越、传统的经验做法难以改变。正是由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驾轻就熟,所以,不变的阻力往往大于转变的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转变的步伐?长庆的经验和做法告诉我们,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只有思想上的禁锢彻底打破,真正从思想上渴望转变,转变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加坚定更加快速。

      的确,长庆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看起来浅显,但又的确行之有效的道理: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解放思想也必然是实现转变的根本前提。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这恐怕也是长庆经验最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上一篇:中国尚有323亿吨石油资源潜力集中在东部沿海
    下一篇:长城润滑油护航北斗导航卫星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