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将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需要克服行业竞争力参差不齐、产品结构性短缺、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抓住时机进行结构调整,引进更多资源,进一步提高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争取乙烯方面再建千万吨产能。
“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将进入转型期,需要克服行业竞争力参差不齐、产品结构性短缺、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抓住时机进行结构调整,获得新技术,引进更多资源。
“十二五”能源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日前表示,能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草稿已经完成,4月份修改形成了讨论稿。对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作一番前瞻性思考,对于科学制定“十二五”能源规划、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结构性短缺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原材料工业的内部结构特征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端和新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
在传统大宗石化产品领域,产品总产能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与此同时装置开工负荷较低,仍有大量产品进口。在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学品领域,高端品种短缺,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高,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目前尚处于空白。
总的来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产品和通用产品为主,高档、专用产品比例较低。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是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四点:原料供应受到多重限制,行业集中度偏低,落后产能占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产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布局由于历史原因,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不合理之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很多科研成果难以生产应用,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
产业布局不合理
整体而言,石油石化企业仍过多过散,带来布局分散,市场掌控力不强,秩序混乱,管理难度加大。
在产业布局方面,由于历史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东北、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成品油需要大量外运;而西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成品油依靠长距离调入。
此外,相当一部分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处于居住区包围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需要进行搬迁改造。
资源短缺制约发展
我国原油短缺矛盾将长期存在,炼油装置能力增长难以满足国内乙烯工业对石脑油的需求,石化行业的资源性原料短缺矛盾日趋严重。
在乙烯方面,国内乙烯裂解原料以石脑油为主,与中东以乙烷为主的原料路线相比竞争力较弱。我国原油重质化趋势明显,化工轻油收率有限,还要考虑油品、乙烯与芳烃之间的平衡,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乙烯工业以及下游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发展规模。
最近几年出现的“气荒”说明天然气资源供需矛盾也已十分突出。根据《天然气利用政策》,天然气主要用于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在有余量的气源地可用于氮肥生产。我国天然气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远离化肥消费市场;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偏高,生产化肥经济性较差。
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重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此外还面临着CO2等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
石油和化学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中,废水、废气、废固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位、第4位和第5位,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均位于工业部门前列。要做到增产不增污,保持行业的继续稳定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困难。
国家从政策、法律制定等方面加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与治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上升,给我国石化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进一步使行业环保压力不断加大。
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科技投入少的问题。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系统复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目前大多数仍处于追随和仿制阶段。许多先进技术仍需要系统地进行集成和优化,国产大型设备在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新技术和新产品产业化推进速度较慢,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还需加大推广力度,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处于试点和局部推广应用阶段——这些都是限制石化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