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炎热的地方之一,盆地边缘的火焰山炎热程度自古惊人。《西游记》中形容为“日光如火,风吹似炮烙”。唐代诗人岑参诗云“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就这鸟都不来的地方,孙悟空尚且借助芭蕉扇才敢过去,而吐哈油田的员工却毫不畏惧,从容上阵。
大暑过后,“火炉”吐鲁番炉温炽热,位于盆地中心的吐哈油区就像着了火。7月26日,吐哈油田第六次发布高温预警。鲁克沁采油厂玉东工区,气温近50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整个油区热浪翻滚。
在火焰山旁的玉东工区4—3井附近,记者将一只生鸡蛋埋进5厘米深的沙子里。1小时15分钟后取出,发现蛋清部分完全变熟。
米13井井场,吐哈井下公司X08777队5名员工身穿厚厚的工服、工鞋正进行新井完井作业。
作业现场,随着修井机滚筒的快速旋转,大绳如脱缰野马,从井架上端急奔而下,顺势就将固定在游车管钳上的油管推进几千米深的井下。
15时,地面腾起白烟。员工的皮肤已被烤成暗红色。队长龙波说:“像撒了花椒面一样火辣辣地疼。”站在钢结构的平台上,员工沾满油污的工服也被烤得散发出浓烈的油味。衣服后背、前胸全是细细的盐粒,整个工服仿佛一副黑中泛白的重装盔甲。
穿着厚厚羊皮工鞋的龙波,边站着干活,边不停地交换双脚。他说:“平台被晒得像烙铁。不抬脚,鞋底就会被烫坏。”
天气炎热,万物似乎都臣服在太阳脚下,但吐哈油区油气生产依然热火朝天。太阳底下,X08777队井架工杨坤、宋四伟一遍一遍将沉重的管钳握在手中,紧紧夹住井口丝扣,将横卧在地的油管一一竖起,送入地下。司钻刘建福操作刹把,眼睛盯住井口……他们要尽快干完活儿,尽快使新井投产。
在米13井周围,4口新井正钻,矗立的钻塔巍峨挺拔,转动的钻机嗡嗡轰鸣。钻塔旁四个一组的抽油机正以不同的频率、步幅上下摆动着长臂,像是在合奏一曲优美乐章。
抽油机不远处是温米采油厂温西采油工区。16时,这里气温已达到46摄氏度,地表温度达到71摄氏度。在这样的天气里,工区巡检工刘纪平等如往常一样,认真巡检。巡检车里虽然开着空调,但依旧热得像个桑拿房,汗不由自主从脸上、脖子里流下。走出车外,热浪侵袭,呼吸热闷。在检查设备过程中,刘纪平戴着厚手套去触摸。“不带手套不敢碰,一碰手上就会被烫上一个泡。”他说。
仅7月26日这一天,油区就有40部钻机、50部井下作业动力和千余人在一线作业。油建员工烈日下仍然奋战在巴喀原油集输管线焊接现场,特车公司、供水供电处等单位员工也努力克服困难,竭尽全力保证油田的原油运输和水电供应等正常运行。
融入这样的生产景象,井下公司X08777队并不孤独,员工也不惧高温“烤”验。7月26日这天,龙波是早8时带领员工来到井场的。除了中午半个小时午饭时间休息一下外,他们一直干到晚8时。记者问他们:能坚持吗?他们说:“我们没有时间想这些问题。我们只想着干活儿。把活儿干好、多产油才是我们想得最多的。”
编后:征战火焰山 何需芭蕉扇
火焰山,颇有来历。《西游记》云,孙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丹火流入吐鲁番,形成火焰山。
虽是传说,但也说明了火焰山之热与烈。
吐哈油田正处火焰山下,吐鲁番盆地,这里是享誉海内外的“火炉”。我们的石油员工不是孙大圣,虽没有神奇的芭蕉扇,但同样英雄豪迈,一样铁血雄心——任尔热火烤人,我自上产犹酣。
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石油人对“我为祖国献石油”铮铮誓言的忠诚实践。环境凶险,挡不住石油人前行的脚步;条件险恶,掩不住石油人奋斗的英姿。这,就是石油人的铁人精魂;这,就是石油人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