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中国石油战略四头并进

    访问: 石油资讯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09-06-19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中石油有关人士15日对媒体表示,投资20亿美元的中缅油气管道将于今年9月全面开工,这使得今年3月中缅双方签署的《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该协议,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是天然气石油双线并行,西起缅甸西海岸实兑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

      早在发改委的《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中,就曾提到过中国未来将要形成进口原油的“四大运输通道”格局: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可见,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除了一般媒体报道和关注的缅甸油气资源,更是“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开工,意味着中国石油保障战略更加完备。

      在当前中国石油战略的几个方向中,马六甲海峡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石油进口通道,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地区,中国约80%的石油进口要通过800多公里长的马六甲海峡。在当前各种国际势力均试图染指并控制马六甲海峡航运通道、海盗猖獗、狭窄的水道本身运力有限以及存在其他政治变数可能的背景之下,中国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石油安全的“马六甲困局”。

      这一困局的存在,使得探寻和开辟石油来源及运输的新途径,是外界一直公认的中国石油安全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而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中哈原油管道首开此类中国石油进口方式的先河。2006年5月25日,中哈原油管道正式对我国输油,中国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2006年中哈管道开始输油对中俄石油贸易也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根据中俄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罗斯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不过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未达到协议的千万吨目标,其原因是由于中俄间铁路运输能力有限等所致。随着中哈管道完工并进入实质运营,为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提供了另外一个运输通道,根据中俄两国相关石油公司达成的协议,俄罗斯也可利用该管道对中国供油。而2006年4月28日泰纳线一期工程的开工,可视为中俄石油通道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俄石油管道,为中国石油保障战略提供了另外两个重要方向的推进。但是,这依然没有能完全解除中国石油保障的马六甲困局,中缅石油管道的推进才是真正能化解马六甲困局的选择。中缅油气管道,就如同中国石油保障战略的第四根“桌腿”,四腿并立,才能让人放心地支撑着中国未来的石油战略安全“桌面”。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中石油

    上一篇:中石油又出手 目标英国炼油厂
    下一篇:湛江石油开展缺能体验活动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