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一次能源   生物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煤炭石油水能天然气煤层气可燃冰
    二次能源 氢能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激光沼气洁净煤 其它能源  
    社区互动:太阳能 新能源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太阳能 风能 沼气

    中石化300多亿扎起来的篱笆松了

    访问: 石油资讯 来源:环保信息网 2009-11-26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最近半个月,中石化多个省市加油站同时出现汽柴油降价。这表明,五六年前这个石油巨头耗资300多亿扎起来的篱笆墙松了——中石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从2000年到2003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发动了不惜代价的加油站收购浪潮。在国家一系列所谓“整顿加油站”政策的力挺之下,城市中心、高速公路沿线,这些销量最大、利润最高的区域,一夜间都成了两大巨头的地盘。

      中石化占据了长城以南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成品油零售成为其最赚钱的业务板块。中石油则因为在油田开发上份额最高,因此在那次势力范围划分上,并没有过多地同政府讨价还价。

      那次的收购潮最终皆大欢喜。

      国家实现了对成品油零售领域的掌控,以有效对抗按照WTO规则2006年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石油巨头;中石化获得了1998年重组以来最赚钱的业务;民营油企则赚得盆满钵满,以超高价卖掉了加油站。甚至仅仅是一个地基上的所谓加油站的框架,也能卖到几百万。不过,这也直接葬送了两大集团内部某些干部的大好前程。

      2004年初的时候,中石化下属媒体刊发了一个名为“篱笆扎紧了吗”的系列报道,表彰各个省级销售公司的战绩,集团上下一片喜气洋洋、歌舞升平。

      这个篱笆扎紧之后,面对市场上仍在“负隅顽抗”的个别民营加油站,中石化采取“围歼”战术——让这个民营油站附近的几个中石化加油站集体降价,“挤死”民营加油站。也即中石化人士口中所谓的“点对点”区域性应对。

      此后似乎大局已定。因此,我们看不到中石化加油站大面积降价的情况。不过,两大巨头“维稳”市场的局面也不过仅仅四年。四年之后的今天,大面积的价格战出乎外界预料的发生。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石化需要围歼的民营加油站在猛增,战线已经由点连成了片。

      早在2002年的时候,为民营经济鼓与呼的《中华工商时报》一位评论员曾质疑政府积极支持两大巨头收购民营加油站,最终能得到什么。

      现在来回顾这个历程,市场似乎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除了帮助两大巨头获得垄断利润外,政府似乎没能拿到更多的战利品。

      先来看看全国加油站的数量和份额。

      据公开信息,2000年中石化所属加油站从八千座增加到2.4万座,2004年达到3.1万座,此后一直维持这个水平。这时,中国共有8.4万座加油站。国有加油站大概4.5万座,民营油站3.9万座。

      如果我们把这些数字看作是两大巨头油站收购战的战绩的话,我们来看看2008年底的情况。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给出的数字是,民营加油站5.9万座,占全国总数53%。即全国共有加油站大概11万座,国有加油站5.1万座。

      四年时间,民营加油站增加两万座,国有增加六千座。前者的增速是后者的三倍多。

      当然,会有人提出民营油站大多地处偏远、规模更是很小,数量不说明问题。那我们再来看销售量。2008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87亿吨。石油商会给出的数据是,民营油站销售能力一亿多吨。中石化的数据也显示,到目前中石化的市场份额下降10%,接近50%,并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

      2004年初,一位中石化系统人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说,“等到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外资进来,可以用十倍的价格收购社会加油站,可以用超低的价格经营10年。人家亏得起,可国内石油公司连一年也挺不下来。”这便是当时两大巨头不惜一切代价收购加油站的动因,即消灭民营加油站,让外资没有合作伙伴,无法切入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也正是这个理由打动了政府,最终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

      从1999年底开始,国家经贸委、国土部、建设部、税务、工商、质检、安监,甚至公安部门,在国务院的统一要求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顿加油站行动,最终关闭了有各种问题的社会加油站4855座。此后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审批,希望堵住民营资本再度进入这个领域。

      当年的民营加油站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政府付出了巨大的行政成本,而两大巨头耗费数百亿巨资之后,政府并没能实现消灭外资潜在合作伙伴的目标。民营油站的力量依然强大,而且正在变得更为强大。

      也许从一开始,这便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是只有两大控制了加油站才能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眼前的事实是,外资石油巨头和民营油企大规模联合,甚而扰乱市场秩序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在国际油价突破80美元/桶时,在发改委刚刚上调油价第三天,中石化便被迫加入了降价行列。让国人能够在国际油价上涨时,依然能用到相对低价的汽柴油。

      垄断只能带来提价,竞争则逼着企业去挖潜。民营油站一吨赚400块便可卖油,中石化则是希望把吨油利润维持在1000块。

      当年,曾有反对两大集团收购加油站的人士提出,只要两大集团控制住油源(例如炼油厂),政府控制住外资加油站审批,国内的成品油市场就不会失控。可资借鉴的佐证是,在国外加油站的经营也是完全市场化的。

      现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再次提出了收购加油站“不惜一切代价”。不知政府相关部门作何感想?

      事实上,随着原油进口权、成品油批发权的逐步放开,中海油、中化、外资、地方炼化,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多,任何想垄断这个市场的想法并不现实。只要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够随着国际油价调整,民营油站作为一个单独的市场力量,就不存在被消灭的可能。

      如果说当年两大集团游说政府获得支持,抢走了这个市场大块份额的话,我们希望,在也许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加油站收购浪潮中,政府能做一个公平的“裁判员”,不再直接参加比赛。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中石化

    上一篇:中石化为世博会场馆建设提供油品保供
    下一篇:中石化十大标兵评选热基层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