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门西北角中海油大楼18层会议厅里,傅成玉侃侃而谈三小时。临近结束,我们问,“你个人有什么设想?”傅成玉仔细听,右手在西裤上划圈。这是他碰到难题时的下意识动作。末了,他说,之前他执掌中海油七年,是在打基础,强身健体,他还想“十二五”时将中海油带入国际石油公司第一阵营。
这是个暗示吗?
傅成玉皮肤黝黑、眉毛浓密,59岁,自1982年加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与这家新生国有石油公司一起成长,职业生涯与中海油紧密联系。在中海油28年历史上,他在总经理任上的时间已并列第一:四位前任—秦文彩(1982年初至1985年)、钟一鸣(1985年至1992年)、王彦(1992年至1999年)、卫留成(1999年至2003年)—在位时间均不超过七年。
涉足政界,是中国大型石油公司一把手的突出特点。现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54岁的蒋洁敏,曾在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任青海省副省长;现任中石化集团总经理、48岁的苏树林,曾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今年年初,业界有关蒋洁敏和苏树林仕途升迁的小道传闻不绝于耳,傅成玉却鲜有涉及。
看上去,傅成玉更甘于做一个企业家。在公开场合,傅成玉解释做或不做每一笔交易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给公司增加价值”,“是否有利于投资者”。一位与傅成玉多有接触的投行人士评价,他是“中国国企领导者中少数更像企业家的管理者”。
如果2005年中海油顺利完成收购优尼科,中海油和傅成玉面对的舞台都将大不一样。但是,那次失手之后,相比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的大举出击,傅成玉和他所带领的中海油相对沉寂。过去五年,中海油似乎更求稳健。
关于中海油的出路,傅成玉有方向性的规划:第一,中海油的竞争对手“不是中国同行,而是外国同行”,这暗示着中海油看重的是效益,而非规模;第二,中海油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这意味着它不会与国内竞争对手短兵相接, 而要另辟蹊径。
蹊径有,但走来并不易:中海油在液化天然气(LNG)上着力最早,但收购优尼科失败影响了气源,同时中石油西气东输一线开通及二线的修建也增加了中海油面临的压力;在下游炼化市场,中海油举步维艰,与炼化巨人中石化对抗还为时尚早;进军新能源是中海油亮点之一,起步显著早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但是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
绕不过去的选择,还是海外收购。今年3月,中海油以31亿美元入股阿根廷Bridas公司,获得50%股权。5月17日,中海油联手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就位于伊拉克境内的米桑(Missan)油田群的开发生产,签订了20年技术服务合同,终于追上中石油、中石化进军伊拉克的步伐。连续的海外交易向市场宣告,中海油已经走出优尼科的阴影。
卷土重来,傅成玉准备了什么?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 中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