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截至2009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9亿吨/年,居世界第二。同时,国内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已达17座,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化集群。国有控股公司的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跻身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第9位和第13位。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炼化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认真思考我国炼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后石油时代,炼油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化高级顾问曹湘洪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炼油工业发生巨大变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做大规模和总量的同时,我国炼油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推行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竞争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即使在这样一个石油石化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也应该审视自身,正视石油产量可能会逐年减少的事实。
石油产量呈“钟型曲线”
195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K.Hubbert提出“石油峰值”概念。他认为,全世界石油产量在某个时期会达到最大值,随后逐年下降,直至供应枯竭,具有“钟型曲线”的特征。
这一观点逐渐得到证实。20世纪80年代,世界每年石油消费量大于当年新发现的油田探明可采储量。之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累计新发现油田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消费量的30%。
石油产量呈现“钟型曲线”,而石油需求量持续增长。业内专家预测,到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从目前的8600万桶/日增长到1.18亿桶/日。
当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后石油时代正式到来。
后石油时代何日到来
美军联合部队司令部2月发布《联合作战环境报告》指出,到2015年,世界日均石油缺口可能达到1000万桶/日。即使是乐观估计,世界石油产量也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
从全球石油勘探形势看,世界石油储量发现高峰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勘探新发现的油气田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也不断缩小:1923~1950年为1.1亿~1.23亿吨油当量,1950~1980年为0.33亿~0.41亿吨油当量;1980~2004年为0.06亿~0.11亿吨油当量。
从勘探难度看,近几年新的石油发现大多在海上,而且是深海,勘探开发难度很高。
从现有的生产形势看,全球90%的油田已经进入成熟期,一大批油田的产量经历高峰后不断下降。新投产油田必须在弥补老油田产量下降的同时,增产更多的石油,才能满足“胃口越来越大”的世界石油需求。
到2030年,如果要维持当前的石油产量,则需要增加4500万桶/日的生产能力,相当于4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能。
价格跌宕体现供需不平衡
2008年,在石油供应失衡、投机资金炒作、产油国家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国际油价一度攀升至147美元/桶。
2008年9月,金融危机使全球石油产品需求萎缩,国际油价大幅下跌。2009年下半年至今,全球经济转暖,国际油价逐步攀升,最近几个月在75美元~85美元/桶徘徊。
目前,我国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率为39%,勘探上还处于中等成熟阶段,预计我国未来20~25年,平均每年可新增可采储量1.8亿~2亿吨。但是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重加大,已开发油田总体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
从长远看,石油作为稀缺资源,后石油时代的炼油工业面临资源和价格的挑战不可避免。
标签:石油资讯 石油行业 石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