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庆阳石化新厂全貌。
奇迹,在陇东诞生。
如凤凰涅槃,庆阳石化公司告别韩家湾村那个坚守了近40年的山沟沟。一座崭新的炼化新厂正在甘肃省庆阳市南郊拔地而起,产能规模将从150万吨跃升到300万吨。
300万吨的炼油加工能力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中算较低的,但股份公司副总裁、炼油化工分公司总经理沈殿成的一句评价点出了庆阳石化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中的位置——“用中国石油最落后的炼油装置达到了同行业的中等管理水平”。
了解庆阳石化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背后的不易与艰辛。经过6年的努力,庆阳石化的产能已经从2004年的50万吨攀升到如今的150万吨,今年新厂建成后,将达到300万吨。经过6年的努力,庆阳石化的综合实力进入甘肃工业企业前八强,实现了原油加工量、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员工收入“五个翻番”。
凝心聚力创奇迹
“庆阳石化300万吨新厂的建设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是到庆阳石化莅临指导的领导和各路专家的共同感受。在世界范围内,同等规模炼厂的建设周期一般是25个月左右,而庆阳石化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16个月。
奇迹能够发生在基础薄弱的庆阳石化,靠的是什么?经过3天的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庆阳石化新厂建设的奇迹靠的是庆阳石化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
“没有怨言,没有条件,心中就想着为我们的新厂做出自己的贡献!期盼了几十年,这是让所有庆阳石化人扬眉吐气的伟大事业。”在庆阳石化工作了20多年的李文峰激动地说。
在山沟沟里呆了近40年,企业发展缓慢,员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井底之蛙”的困境让庆阳石化人思变想变。
2004年4月,张栋杰临危受命,担任庆阳石化总经理、党委书记,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改善民生、增加员工收入……一项项改革措施随即展开,仅仅8个月,庆阳石化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并且驶入发展快车道。
一年一个样,6年大变样。原油加工量在2006年突破百万吨,2009年实现原油加工量123.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4.61亿元,比2004年的15.34亿元增长4倍多。庆阳石化快速发展的奇迹让千余名员工热情高涨、激情澎湃。
2009年3月,庆阳石化300万吨新厂建设项目开工之时,庆阳石化人终于把5年来对企业发展的憧憬和内心燃起的激情转变成为新厂建设做贡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5+2,白加黑, “抢晴天、战雨天、抗酷暑、斗严寒”,庆阳石化的干部员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新厂建设上。“新厂是我们庆阳石化人的未来,也是我们的希望,只要能把它建好、开好、管理好,再多的付出也值得!”看着新厂从理想变成现实,每一名庆阳石化员工心中都充满豪迈。
强化培训育人才
张栋杰常说:“庆阳石化最缺的就是人才。”过去在山沟沟里,庆阳石化一方面引进不来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眼界窄,也不懂得怎样去培育人才。2004年以前,庆阳石化已经有近10年没有引进一个大学毕业生,人才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庆阳石化的各级干部在到兄弟企业学习交流之后,都深深感到庆阳石化的差距根本在于人才方面的差距。多年来,落后的装置无法给一线员工提供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平台,偏僻的地理位置也束缚了庆阳石化人向外学习的脚步。
2004年以来,持续提升原油加工量、提升装置运行水平成为庆阳石化人培训人才的大方向,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庆阳石化把通过岗位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断赋予新内涵。比如,庆阳石化设立培训奖,对在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励员工学有所成。
与此同时,庆阳石化积极推行“人才强企”战略,坚持“论文凭更论水平,重能力更重业绩”的人才理念,强化“激励+培训+考核+竞争”管理模式,持续推进管理队伍、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针对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6年来,庆阳石化采取有效措施引进研究生、大学毕业生103名,全公司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216名。
精细管理铸品牌
“庆阳石化过去的落后主要就是落后在管理上,现在,我们的进步也是进步在管理上。作为中国石油最小的炼化企业,能够与兄弟企业对标的只有管理。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打造自己的管理品牌。”张栋杰回顾企业6年发展时深有体会地说。
6年前,庆阳石化的厂区随处可见烟头、杂物,当时的管理可想而知。6年后,300万吨新厂建设如火如荼,上千人奋战在新的厂区,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即使是在土建工地也看不见尘土飞扬,施工生产、安全环保完全处于受控状态。
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于强化执行力。在300万吨新厂建设的“百日会战”中,庆阳石化围绕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步管理、设计管理、投资管理展开竞赛,通过竞赛强化执行,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庆阳石化的管理月月在变,年年在变,6年可谓沧海桑田。庆阳石化人正在陇东这片热土创造着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