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石油装备就是石油工业的“脊梁”。2009年1月,经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批准,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花落东营市。
东营市——共和国唯一每年都生长大量新土地的城市,坐落于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座成立于1983年10月,拥有8053平方公里面积和185万人口的城市,2009年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南部为齐国故地,“兵圣”孙武即诞生于斯;北部和中部为冲积平原,母亲河每年造陆地3万亩;黄河入海口附近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百鸟乐园”之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工业的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均坐落在境内。
这座伴随石油工业发展而成长的资源型城市,培育了大量石油专门人才,攻克了多项石油工业技术,连续四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该市列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9位。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一把利剑,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可与国际一流媲美。
特色与优势:“利好”叠加发力
近年来,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如何?下面一组数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总产值占全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左右,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电)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其产能(占国内市场比重)分别达到130台(26%)、5000台(60%)、80万吨(30%)、20000台(50%)、1200万米(25%)、1000台(80%)、400台(30%);山东省石油装备产品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而其主体就在东营,东营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表现出众多特色和优势:
其一:企业实力较强。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67家,其中,3亿元以上24家,胜利高原、孚瑞特、胜机、胜动、胜利泵业、胜利伟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处于排头兵地位。中小企业达到220多家,占全市石油装备企业的90%,金地伟业、普瑞思德、恒业公司、新大管业、新大通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成长性好。
其二:产品种类齐全。全市已形成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其中钻机、抽油机、抽油杆生产能力国内第一,潜油泵国内第二,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拥有名牌产品9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
其三: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由制造向工程服务转变的态势明显。
其四:特色产业基地内部定位明确。基地内实现了错位协调发展,骨干企业以大型成套装备为主导产品,走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中型企业大多从事1—2个专业领域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小型企业一般从事工具类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部分为大型企业生产提供配套。同时,围绕行业发展,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和机构。
其五:创业载体多。东营市已建成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园区范围内集中了174家石油装备企业,占东营石油装备企业总数的71.2%。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石油装备科技型企业78家。东营市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4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