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经济技术指标,优化自销产品销售
10月29日,记者从齐鲁石化财务部门获悉,截至当天,该公司10月赢利已经超过3亿元,相当于前9个月的利润之和。效益从何而来?该部门负责人认为,效益的提升主要来自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技术经济指标、优化自销产品销售三大块。“可以说,这个月的效益是管出来的,高标准、严要求,一分一厘算细账,一点一滴抠效益”。
齐鲁石化是中国石化规模较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之一,但效益排名在系统内并不先进。7月中旬,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齐鲁石化总经理李安喜到任后,创效益成为最紧迫的任务。“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是职工利益的源泉。工作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专业再加敬业,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李安喜说。按照这一新的管理理念,该公司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埋头苦干,生产经营呈现明显变化。
高标准:完成生产指令不讲客观、不找理由
“高标准就是工作不强调客观、不找完不成任务的理由,立足现有条件,想尽办法把指标搞上去,把效益拿回来。”炼油厂厂长孙振光说,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低,一直是该厂的问题之一。“比如97号汽油,以往每个月最多产1万吨,连茂名石化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光这一项就影响很大一块效益。”
7月下旬,该厂接到大幅提高97号汽油的生产指令后,拓宽思路、大胆尝试,将一台闲置的芳烃罐修复后用做调和罐,明显提高了高标号汽油的生产能力。8月,该厂97号汽油产量首次突破1.4万吨,9月超过3万吨。与此同时,9月炼油综合能耗比年初下降7个单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市场环境基本不变、原油加工量下降的情况下,比8月增效1.1亿元。
“换来这些变化,我们并没有增加投入,也没有对装置进行大改造。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这是我们从高标准的工作中尝到的实实在在的甜头。”孙振光说。
严要求:永不满足,勇争第一
“严要求就是不满足于低标准的工作成绩,要有争第一的劲头。”齐鲁石化销运部部长刘忠仁这样理解。在此之前,该公司自销产品均实现了总部规定的比价目标。“本来觉得自己工作过得去,但去了茂名一趟才知道差得很远。人家不仅要求高得多,还要找更高水平的比价目标,我们也得这么干。”
从8月开始,销运部强化自销产品的推价增效,确立“勇争区域第一”的目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每天跟踪标杆单位的产品结构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市场和销售预算,实现比价领先,液化气、硫黄两种主要自销产品销售价格连续两个月实现区域第一的目标。其中,液化气销售夺得集团公司月度销售金牌,增效近千万元。
“严要求给生产厂带来的变化更明显,使操作更精细、指标更先进,这些都是效益。”橡胶厂厂长黄家栋说,今年厂里的生产任务是30.5万吨。“装置现在运行势头很好,我们觉得如果把操作指标卡得更严一点,现场管理再紧一点,使使劲产量应该可以再提高一些,力争全年增产橡胶3万吨。”黄家栋充满信心。事实上,该厂9月就创出了月产量最高纪录,实现利润8600万元。
专业加敬业:抓生产,还要“上延下伸”
在很多基层管理人员看来,“这两个月,齐鲁石化变化最大的就是厂长的工作理念”。“作为厂长,不仅要抓好安全生产、指标优化,还要时时算好效益账。得看看供应部门给的原料是否物美价廉,得了解自己的产品市场销路怎么样,更好地计划排产,做到上延下伸。”氯碱厂厂长郑平友说。
生产厂直接参与供销环节,使生产经营衔接更加紧密。从8月开始,氯碱厂根据生产装置的实际特点,积极参与原盐采购,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不仅使原料与生产更加匹配,而且采购价格每吨降低了10元钱,一年可降低成本700万元。
腈纶厂厂长王亓昌利用中秋假期,专门到上海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流,积极推介产品,获得各方面的认可,腈纶产品每吨销售价格因此上调200多元,在国内腈纶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9月实现赢利。
10月10日晚8点半,齐鲁石化办公大楼仍然灯光闪烁,许多员工依然在加班加点工作。守候在门外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现在齐鲁石化晚上加班的人多了,我们的活更好干了。”
“高标准严要求,专业加敬业,大伙儿有了这种工作劲头,工作一定能干好。”齐鲁石化计划部一位主管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