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清晨,忙了一夜的汪旭烈终于到了下班时间。在与对班的交接中他反复交代,生怕遗漏关键细节。
在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玉东3—2区块,汪旭烈是一名站外巡检工。在22日20时开始的夜班中,他驾驶巡检车昼夜巡查所辖23口油水井。刚接班,他就发现玉东2—49井自动停机。赶紧跑上前去,检查原因,原来是刚刚过去的沙尘暴引发了电路故障。他当即联系电工,20分钟后排除故障,恢复生产。
玉东2—49井日产油10吨。在单井平均日产仅5吨的稠油井中,这算得上高产井。“停井30分钟,就少产油2000公斤。”汪旭烈算起细账,“少了产量,就少了我们区块的奖金。”
其实,汪旭烈这几个月的奖金并没有少,反而比以前增加了。他说,这都是7月份开始实施“三划小”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
在以前,汪旭烈所在的鲁克沁采油厂一工区有好几个像玉东3—2这样的区块。以往的管理模式是以工区为单元,采油厂把指标下到工区,考核到工区。汪旭烈说,几个区块混在一起,活一块干,指标一起担,工资奖金一块拿,相互之间差不多。
变化始于2010年7月。
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中,吐哈油田在鲁克沁采油厂等9个单位试点,推进“三划小”精细管理模式,以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三划小”,简单地说就是划小管理单元,划小考核单元,划小成本核算单元。在鲁克沁采油厂,3个采油工区被拆分,成立了10个采油区块。没了岗位的工区主任们,与员工们一起参与区块长职位竞聘。
“三划小”后,汪旭烈感受到的直接变化,除了单位名称从一工区变更为玉东3—2区块,就是负责管理的油井从35口减少到23口,以前由工区承担的指标直接落到了区块里的13名员工肩上。他打趣地说:“地盘小了,责任大了。”
管理的井少了,操的心却更多了。汪旭烈说现在比以前累多了。在18日晚上的夜班中,深夜巡井时发现玉东3—5井盘根偏磨,光杆发烫,他赶紧松盘根牙帽,涂抹黄油,防止井口刺漏。
在原采油一工区,李京辉是副主任。如今,他竞聘到了玉东3—2区块区块长。谈起“三划小”,他说最大的感受是杂事少了,有更多的精力伺候好手中的油水井了。
工区划小到区块,省出来一批大班员工,成立了维修工区。专业化的维修工区,在抽油机维护保养上力量更强,生产运行保障更有力。如今,油井抽油机如需要维护,只需采油区块打一个电话即可。
在李京辉眼里,现在的采油工账算得更精了。以前用料,采油工从工区库房签字领取即可。如今,采油工学会了精打细算,能省则省,绝不乱花一分钱。
抽油井换盘根,是个最平常的工作。一个新盘根,费用不到10元钱。就这便宜货,采油工也是费尽心思节省。玉东3—2区块,员工们把抽油机换下来的废旧皮带切成段,与专用盘根混合着用。如此,一口井一月可省下三四个盘根。
“三划小”实施3个月来,一线员工已尝到效益甜头,鲁克沁采油厂则享受到了产量的丰收,日产量持续攀升。采访中,基层员工在希望持续推进“三划小”的同时,更希望加大奖励力度,以体现责任的提升。有的员工还建议,把产量与收入挂钩,超额效益分成,欠产减少工资。还有的员工建议,区块可以推行承包制,人员、工资总体包干,真正体现减人增效、节支创效。
可以想象,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上,鲁克沁采油厂乃至吐哈油田,还有精细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