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沙特加瓦尔油田,年产量最高时每平方公里产油达到8.58万吨,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的长庆油田,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油仅140吨。专家说,这是因为长庆油气藏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
如果把国内外优质油气田成藏油气的环境喻为海绵,那么长庆油气的成藏环境则像“磨刀石”,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缝隙。专家说,这就是长庆油气成藏环境的先天不足、发育不良及典型的低渗透特征。
这座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低品位”的油气田,油气当量能不能迈上5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大庆”?
长庆石油人坚定地说:能!
探索探索再探索,剥洋葱式地认识“三低”油气藏,“满盆气、半盆油”露出庐山真面目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开采10多年的长庆油田,年产量连续多年在140万吨左右徘徊,一些区块和油井接近衰竭。就连在长庆油田开发初期立下汗马功劳的马岭油田,年产量也由最高峰的72万吨,掉到了30多万吨。
20世纪90年代末,长庆油田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生成、性质及分布状况,果断提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思路,首先以陇东地区原有的开采区块和层位为基础,通过对马岭油田原本被认为是“鸡肋”的所谓非主力油层,甚至认为是水层且已放弃层位的油田的重新认识,使一些油层试油日产纯油最高达到18吨,马岭油田产量回升到2000年的62万吨。
马岭油田如此,其他老区块也不逊色。原来产量只有4万吨的华池油田,产量短时期上升到50万吨以上。20多年产量在10万吨水平的吴起油田,发现的产量富集区一个接一个,个别油井单井产量高达几十吨,迅速成为长庆油田上产的主力区块之一。
“地下有油不可少,思想有油最重要”。长庆油田干部员工直面鄂尔多斯盆地“三低”油气藏,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着眼点,彻底转变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观念,不断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成因机理的认识,不断将找油的目光拓展到其他地区更多的层位上,促使安塞、靖安、靖边、西峰、姬塬、榆林和苏里格等一座座油气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长庆油田的版图上。2009年,长庆在鄂尔多斯盆地纵向3000米的跨度上,发现油气层多达40个。
然而,对于世界罕见的“三低”油气资源,如何把油气从地层深处有效开采出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单井产量低、效益低和投资高的“两低一高”状况,成为长庆油田油气开采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在客观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长庆油田只有采取“先肥后瘦、先高后低”的权宜之计,把油气相对富集的侏罗系和下古生界作为首选目标,积极探索应用多项适应于低渗透油气藏有效开发的特色技术。2000年,长庆油田原油产量464万吨,天然气产量20.4亿立方米。到2003年,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已突破1000万吨。这是长庆油田油气加速上产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创新创新再创新,用革命性举措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油田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田来说,有限的产量,有可能开发的规模越大,赔进去的成本就越多。同样建成1000万吨的产能,在国内其他油藏渗透率高的油田,可能仅需打两三千口井,而在长庆油田最少也得1万多口。为此建立的管理体系和投入的成本,势必要比别人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只有“敢想”才能“敢创”。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说,如果不解放思想,认为1个“毫达西”以下的特低渗油气藏本来就没有开发价值,那就不会有长庆的今天。
长庆油田首先解决的是“低渗”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压裂攻坚,“井井有油、口口不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个别区块、个别井甚至求得了高产。针对地层能量不足,投产就递减的固有顽症,长庆油田科技人员独创出“超前注水、注好水、注够水、温和注水”技术,一举解决了油田稳产难题。通过在油气田实施丛式井、水平井工艺技术,让同一地区的单井产量比原来提高3倍到5倍。
其次是解决管理上的“低效”问题。由于长庆油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数千座井站、数万口油气井分布在大漠戈壁,再加上长庆油田的快速发展,钻井、试油等方面急需大规模的队伍,传统的管理节奏和运作模式及现有的队伍、装备与技术资源“渐感不支”。
长庆油田创造性开放市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没有花一分钱投资,就引进100余支钻井队及10多家科研企业,参与苏里格气田管理开发,不但缩短了气田的建设周期,而且将气田原来单井平均1300万元的综合投资降到800万元以内。目前,长庆千里油气区,在自身没有增加1名员工、没有新增1台设备的情况下,有效组织了800多部钻机1000多支施工队伍参与大会战,满足了每年钻井8000多口进尺2000多万米的建产需求。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推动了油田传统建设模式的转变。目前,长庆油田建成1个联合站不超3个月,建成1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仅用半年时间。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实施,实现了传统管理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的成功转型。如传统的采油方法需要单井、增压站、转油站、联合站、井区、作业区等多个环节,百万吨规模生产能力全过程管理需要3000多人,现在只需1000余人。
持续不断的创新,让长庆油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昔日称为“一块半生不熟的肉”的苏里格大气田,已经变成一盘“美味的牛排”,目前年产能力已超过百亿立方米大关。
长庆的创新带来了产量和效益的双丰收。2007年,长庆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与此同时,投资成本却直线下降。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长庆油田实现销售收入621.7亿元,上缴利税297.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35亿元,人均利润率在中国石油系统名列前茅。
正如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磨刀石”里冒石油》为题的报道:“创新,让长庆油田在不声不响中创造出了震惊中国甚至世界石油界的奇迹。”
攻关攻关再攻关,开弓没有回头箭,建设“西部大庆”任重道不远
回眸40年的发展历程,长庆油田大发展上的三个阶段脉络清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2003年左右的第一阶段,长庆人通过艰苦探索和认识方法上的不断转变,认识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满盆气、半盆油”的“聚宝盆”,但由于受到技术、油气价格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多年在恰似“羊肠小道”的低渗透油气藏艰难行走,仅能开发当时技术条件下有效益的油气资源,油气当量的增长快不起来,到2002年年底,油气当量不到1000万吨。2003年左右到2010年的第二阶段,长庆油田树立全新的开发和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但成功开发了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油藏,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而且开发成本降低1/3以上,取得了油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从目前到油气当量跨越5000万吨及更远时期,是长庆油田攻关跨越和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在鄂尔多斯盆地修建油气开发的“高铁”,并让5000万吨油气当量“上得去、稳得住,可持续”。
就在前些年,不要说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就是提起2000万吨、3000万吨,好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求的数字而已,因为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整整耗费了几代石油人长达33年的时间。
然而,新时期的长庆人把解放思想作为打开发展桎梏的“金钥匙”。通过大胆实施管理和技术创新,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长庆油田不但打了一个用4年时间拿下一个1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漂亮仗,而且又接连打了一个用两年时间拿下又一个1000万吨油气当量的“响雷”。
“没有想到!真没有想到!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脚下,能整出这么个大家伙!”在长庆油田,无论退休的、在岗的,提起油田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人人充满惊奇和喜悦。
放眼望去,长庆油田油气当量上产5000万吨的大弓已经拉开,有一支高素质、有激情及富有执行力的员工队伍做支撑,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为抓手,长庆油田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上得去、稳得住”的宏伟目标,虽然任重但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