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今年60岁。4月8日,已到“花甲之年”的他,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董事长变成了中国石油(601857)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然而,刚一上任,他就要面对全社会对中石化的“讨伐”。
4月11日,网上出现一篇题为《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的帖子,揭露了鲁广余等人用公款购买168万元“天价酒”的内幕。一时间,本就因高油价而饱受非议的中石化,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网友指责说,这家石油巨头“一边拿着国家补贴,一边公款吃喝,一边拉高油价鱼肉百姓”。傅成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这次工作调动,竟然成了“临危受命”。毫无疑问,他现在要做的是:查清中石化还有多少乱相,并出台强有力的整治方案。
丑闻不断的石油巨头
中石化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1998年7月,中央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基础上,注资上千亿元,组建了这家特大型石化企业集团。随着国内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中石化不断引入外资(接近20%),成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厂商,独揽内地60%的成品油市场。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中石化以年营业收入1875亿美元(约合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业绩位列第七,一度被视为“中国的骄傲”。
然而,伴随着光环和骄傲,这家石油企业也引出了不少争议。
自成立以来,中石化因垄断市场而取得的成绩,屡屡遭人诟病。2009年,中石化不断抬高成品油价格,甚至出现“一月两涨价”的现象。面对质疑,中石化高层拿出一组中美油价对比数据,称“中国油价并不高”。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国民人均收入不足美国的1/10,中石化这么比较,“简直是不可理喻”。
在社会上还在争论油价问题时,中石化“天价吊灯事件”曝光。2009年7月13日,一位网友发帖称,他的几位朋友去耗资数十亿建造的中石化大楼参观,其间,接待人员让大家猜大堂屋顶那盏吊灯的价格。有人说是8000,有人说是1万。接待人员揭晓的答案让所有人吃了一惊“再加10倍也不够!1200多万!”当时,中石化刚刚公布2008年的亏损额1144亿元。照此计算,这家石油巨头也就是亏了9533个吊灯而已!中石化高喊“亏损严重”的同时,又如此奢侈,顿时成为社会舆论指责的焦点。
就在“天价吊灯事件”曝光两天后,一起严重的腐败案件,将中石化推入了更深的漩涡。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受贿罪成立,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陈同海的受贿金额高达2亿元,每月公款吃喝的花费高达120多万元,相当于每天就要花4万多元公款。
然而,中石化似乎不愿接受外界的批评。今年4月的“天价酒事件”曝光后,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曾连续开了3次会,讨论的不是怎样整治,而是挖透露消息的“内鬼”,并统一口径欺瞒媒体。几天后,北京媒体又透露,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和园景逸大酒店”,是中石化投资8亿元兴建的。
傅成玉在这个时候上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媒体见面会上的首秀
4月25日,中石化组织了一场媒体见面会。傅成玉第一次以中石化老总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他的身边是中石化总裁王天普、纪检组组长王作然、副总经理李春光。据透露,“四大人物”同时现身媒体见面会,在中石化历史上尚属首次,足见其领导层对此事的重视。面对众多记者,傅成玉的发言掷地有声,但难掩疲惫。据记者了解,傅成玉来到中石化后,每天都会工作到深夜。接踵而来的“敏感事件”,无疑分散了他不少精力。
傅成玉首先公布了集团内部的调查结果:“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严重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企业内控制度,个人决定、私下违规购买高档酒,严重损害了中石化形象,造成恶劣影响,个人负有直接责任。党组决定免去鲁广余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对其给予经济处罚,对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其个人承担。” 接着,他补充说:“集团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制度管理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许做出伤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事,任何领导干部都不能违规违纪、破坏制度,都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和全体干部员工的监督。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吸取此次事件的深刻教训,自查自纠,不限领域,不限具体内容,只要发现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立即整改。”对于未来会不会出现第二个“鲁广余”,傅成玉表示:“在当前法制不健全、公司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我不能保证不再出现这种人,但一旦出现就一定按法规进行处罚。”
其实,“天价酒事件”曝光3天后,傅成玉就派调查组去了广州,反复进行调查。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肯定。在4月25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傅成玉态度诚恳地承认,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确有隐瞒真相和清查“内鬼”的行为。但还是有媒体指出,傅成玉只是查办了鲁广余的“天价酒”问题,对他为妻子设空岗白领工资等事未予追究。
此外,参加媒体见面会的记者,还将中石化一直以来存在的几大争议,抛给了这位新任老总。
第一,中石化是否是油价猛涨的幕后推手。傅成玉回应道:“按照现在的国际油价,中石化每炼一桶油,都亏损20美元(约合130元人民币)。现在原油110美元/桶(约合714元人民币),但政府调价在90美元/桶(约合584元人民币)左右,所以我们每桶都会亏损。”
第二,国企拿着政府的补贴,却“不干事”。对此,傅成玉说:“国家对国企的补贴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整个社会舆论很多时候对国企是不满意的,这里有很多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在当前,我国既走市场机制又受到行政制约,肯定有大家不理解的地方,但我们国家要迅速壮大,没有这种制度安排不行。”
第三,“哭穷”的国企是不是真的亏损?傅成玉给出的答案是:“我没来中石化之前,总听媒体说,你们老哭穷,老亏损。不在行业内不一定全清楚。对于国企,中央财政不出钱投资,国企每一分钱都要向市场和银行拿,利润大投资也大。作为上市公司,我们还要向股东负责,保证股东有回报。”
在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因另有公务,傅成玉离开了。不过,“烫手山芋”并没有离开他。
“傅式改造”
1951年6月,傅成玉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县的一个普通人家。对于童年,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吃冰”。“我是东北人,小时候赶上了全国最穷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苦。冬天特别饿的时候,我们没有东西吃,就只有吃冰块。慢慢地,这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因为家里太穷,傅成玉上到初二就退学了。不过,他自学了中学的课程。后来,他被推选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东北石油学院(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东北石油大学)学习。在学校里,他一直是骨干。
大学毕业后,傅成玉被分到大庆油田勘探指挥部。熟悉能源开采 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油田里最艰苦的工作。傅成玉说,那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捞沙”,而且是整整7年。
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中海油。傅成玉第一批被选中,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员。两年后,作为能力突出的青年业务干部,他被送到石油部技术培训班接受培训,后来又被公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取得石油工程硕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傅成玉凭借流利的英语和海外游学的经历,参与了中海油与很多跨国公司的合作。不久,他被提拔为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傅成玉受命加盟合作伙伴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担任中国区业务副总裁兼西江油田总经理。其间,他见识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4年后,重回中海油出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他对市场和企业管理的认识,已是今非昔比。2003年,傅成玉出任中海油总经理,随即开始了对其长达8年的“傅式改造”。
当时的中海油“久病缠身”。首先,它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链很短从海底开采出来石油和天然气,只卖给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客户。其次,中海油所开采原油和天然气的比例严重失调,天然气业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为此,傅成玉决定:第一,中海油的竞争对手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而是国外市场;第二,中海油要注重效益,而不是规模;第三,中海油要实现产品差异化,业务要均衡发展。在他的推动下,从2003年到2009年,中海油的下游产业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投产。这使得中海油不再困守大海,开始走上陆地,成为一家综合型的能源集团。这6年,中海油的总产量增长了38%。
傅成玉也经历过一次让他刻骨铭心的“失败”。2004年年末,他决定动用185亿美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巨资,收购世界第九大石油公司美国优尼科。当时,优尼科的规模是中海油的数倍。世界五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英国石油、雪佛龙、道达尔)都不敢染指,傅成玉却大胆地出手了。结果,因为美国政府的干预,这项收购行动以失败告终。不过,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香港媒体曾评价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但中海油告诉了全球,自己是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此事让中海油的市值飙升70亿美元(约合454亿元人民币),傅成玉据此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当年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傅成玉很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中海油的一位员工去欧洲出差,忙完公务才去一家中餐馆吃饭。但当时餐馆已经打烊。无论这位员工怎么解释,餐馆的华人老板都不予理会。后来,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老板听罢连忙说:“你是要收购优尼科的中海油的员工?好,我们现在就开伙做饭。”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海油当时之所以“猛攻”优尼科,除了因为傅成玉的国际视野,还因为当时有消息称,中央计划把中海油并入中石油或中石化。为了保住公司,中海油领导班子于是进行海外并购,扩大影响,“以攻代守”。
中海油最终“存活”了下来,但此次收购行动失败对傅成玉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据透露,此后几年,他变得非常谨慎,“做事犹豫不决”。不过,此时的中海油,已在“傅式改造”下变得更加健康。比如,其内部取消了行政职称(处长等)称呼,代以企业职称(运营总监等)。傅成玉主政的8年,中海油的总资产增长了3.4倍,净资产增长了3.7倍,销售收入增长了3.1倍。
急需整治三大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这次中央选择傅成玉掌舵中石化,是看中了他的行业经验和国际视野。这些都是中石化急需的。那么,他能将中石化改造成一个健康的企业吗?这得看他能否解决中石化的诸多深层问题。
首先是经营方面的问题。目前,中石化存在三大经营“短板”:第一,模式单一,成本过高,业务扩大的同时伴随着风险。中石化的主业是陆地炼油,基本不涉及陆地和海上石油的开采、勘探。由于目前国内资源有限,中石化要想进一步拓展业务,势必要走向海外。然而,在亏损1000多亿元的情况下,傅成玉要想让中石化走出国门,资金和风险问题都不小。第二,竞争力不足。由于不参与石油勘探和开采,中石化不得不依靠中石油和中海油提供原油和天然气。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石油原油产量是中石化的2.6倍,天然气产量是中石化的5倍多。第三,资源和运营手段匮乏。2010年,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达到55%。油气资源紧缺困扰着中石化等诸多国内企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10年,中石化的原油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
其次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专家认为,在中石化内部推行国际化改造,很对路,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积重难返。从近年来中石化出现的“天价吊灯”、“天价酒”等诸多问题看,“奢侈作风”已成为其顽疾之一。傅成玉曾说:“我们最大的能源就是节约。”要改变现状,他可以借鉴之前在中海油推行的“节约主义”。他的“节约主义”,不是从企业的经营开支中省钱,而是从行政开支和人员费用上下手。例如,中海油员工出差时不住五星级酒店,傅成玉出差时不坐头等舱。他原本想在5年内节省5亿元开支,结果3年内就完成了任务。然而,中海油和中石化毕竟不同。一位熟悉中石化的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傅成玉在中石化推行“节约主义”,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奢侈问题,但也可能导致总部和各子公司在日常管理上产生分歧。总而言之,未来如何避免中石化再次出现“天价酒事件”,对傅成玉来说是一大考验。
第三是士气问题。目前,受腐败和奢侈丑闻的打击,中石化内部士气低落,急需一些提振士气的措施加以刺激。谙熟现代企业管理的傅成玉不可能无视这一点。然而,恢复员工的信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权力垄断害了国企
分析人士指出,傅成玉现在几乎成了一个符号外界希望他能让中石化成为一个真正让老百姓喜爱的企业;中石化内部的多数人,则期待他能将这家国企打造成一个形象好、收益好的健康企业。可以说,人们在他身上寄托的希望,既体现了外界对一些国企的不满,也反映了社会上迫切要求国企真正为国、为民着想的愿望。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上市央企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5.3%,比民企低了1.1%;而一些地方国企的收益率仅为4%。与此同时,国企却不断暴露出管理和作风问题。这不仅让百姓对它们的印象大打折扣,也丑化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就在中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被判刑5个月后,中国移动公司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张春江,也因经济问题被调查。2011年,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等人相继“落马”。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告诉记者:“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国企权力过大、管理者独断专行,以及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所造成的,当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林喆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促进国企改革,中央推行“放权让利”以及“厂长负责制”。这一方面整合了相关资源,同时也使国企内部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从那时起,国企内部的经济违法事件就不断出现。如今,中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依旧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依旧是“大一统”和“金字塔形”。人们只知道,在国企工作就是端“铁饭碗”,在国企当管理者是“肥差”,却忽略了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的监督作用。机制不完善,腐败奢侈之风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