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坐长途车一路向北,途中炼厂的巨型加工和催化装置时不时映入眼帘,而越靠近东营,一台台俗称“磕头机”的大型抽油机也变得随处可见。只见广袤的平原上,这些庞然大物零星点缀在各处,巨大的机械臂一上一下循环往复着同样的动作,构成了此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道独特风景。
山东拥有着全国最多的地方炼油企业,而东营地炼企业数量之多又位居山东之首。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网盛生意宝(002095)旗下中国化工将在东营举行第三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长期以来,地方炼油企业(地炼)始终在政策与市场中求生存,而2009年以来,本已严峻的生存环境变本加厉,最后的地炼也危如累卵。由于国家出台了要求淘汰小炼厂的政令,加上燃油税推出后燃料油消费税的大幅提升,山东大小地炼被置于“生存还是灭亡”的困境之中。
2009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向国家商务部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地炼行业生存现状的紧急报告》(下称《紧急报告》),众所周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以及国际上大部分炼厂使用的炼油原料都是原油。但受国家政策影响,地炼获得的原油配置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紧急报告》则显示,山东地炼行业总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00万吨/年,而国家原油配置指标只有179.3万吨/年。在此情况下,加工燃料油就成为他们无可奈何下的不二选择。但09年年初开始,中国正式以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形式实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其中,燃料油也被纳入征税范围,其消费税税率从每升0.1元大幅提高到每升0.8元。
正当山东地炼仍在为燃料油消费税一事四处奔走之际,国家发改委的一则通告与稍后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再度令他们如坐针毡。5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除重申上述规定外,还表示,拟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中央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而另一边,地炼也在苦思其他对策。一方面扩建,另一方面寻求多元化经营。
刘爱英早在1992年的“油头化尾经验交流会”上,就提出不要光搞“汽煤柴”,因为“汽煤柴”无论原料还是产品都与两大集团有冲突。那次会议首次提出地炼要做化工。此后,新成立的炼油化工协会又提出“多条腿走路”、“跨行业经营”。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原油就这样死掉,所以采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做法,千万不要光搞‘油头’,‘在一棵树上吊死’。”刘爱英说。
她提出的这些思路都得到地炼的拥护。据刘爱英介绍,目前山东地炼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如垦利石化从意大利引进设备,生产玻璃棉建筑材料;利华益集团的医药、纺织板块已做得非常成熟;正和集团则引进了木业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