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底和2008年上半年,正值国内成品油供应最为紧张的时候,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石油和中石化与东三省、山东、陕西、四川等地的地方炼厂开展合作,地方炼油代加工成为成品油“保供”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地方炼厂的重要作用。
进入2008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蔓延,中国油品市场也经历了一场大触底,而作为“替补”的地方炼油企业更是被打入了冷宫,开工率节节下滑。中国化工网数据显示,2009年年初山东地炼开工率最低达13%。
俗话说“靠山吃山”,经济的暂时低迷并不能改变这一自然规律,极具代表性的山东地炼在“黄三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再次登台成为闪耀明星。2009年11月“黄三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山东的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的是,2009年“黄三角”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风声将起之时,山东地炼就迎来了各大集团的明争暗斗:中海油入主山东海化、中石油携手东明石化,SK集团低调探营,中国化工集团的集中收购……山东地炼企业已然成为了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另一极点。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轰然追捧并不一定是好事,“荒地无人耕,耕后万人争”的局面势必会扰乱市场,面对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有时拿得起还需放得下。
在国内石化行业恰逢多极暗涌势头难挡之际,扮演“香饽饽”角色的地炼企业,在这场多极化纷争的博弈中,究竟是福是祸,此时亦难以分解。地炼企业虽然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此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总体而言,地炼企业但若想在“多极化”中分得一杯羹,其规整性将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至此,中国油品市场已然站在了放射张路口,一时间迷雾重重,难解何去何从。
黄三角上升国家战略,山东地炼借力风生水起抑或艰难蜕变?中国“OPEC”航标再现,定为前瞻,立足地炼,辐射全国,高端峰会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