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有史以来最大,却实现人员无伤亡;被淹油井最多,却做到无污染;持续时间最长,却把损失降到最低。请看来自辽河油田的特别报道——
责任谱就抗洪复产壮歌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7月19日开始,强降雨覆盖辽河百里油区。一个多月里,蒲河、辽河和绕阳河迅猛的洪水与海潮共同施威,亚洲最大湿地与部分油区成为一片汪洋,受灾油区最深水位达到3.58米历史最高点。曙光和冷家等9个采油单位关停油井2083口,日影响原油产量7138吨。
虽然这是辽河油田开发建设史上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但是辽河石油人按照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的要求和指示,科学高效抗洪复产,没有出现安全环保问题,产量损失也降到最低。
安全环保至上——生命与湿地安然
8月20日,苇海之中的曙光油区依然淹没在洪水之中。
水面上看不到一丝油花,几艘颜色鲜艳的橡皮艇穿行在青青芦苇与采油树之间,格外醒目。
“决不能以安全环保为代价来换取产量效益。”这是辽河油田抗洪复产的第一原则。
今年入汛前,辽河油田就科学分析洪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因素,确定控制点源,将具体防洪抗灾措施精细到百里油区的每条河流、每个作业区和每个井站。
7月25日19时,曙八变电所内水位达到1.7米。此时,关停配电线路应急预案启动。半小时后,随着最后3名电力员工撤出水淹区,107公里的14条配电线路安全顺利关停。
“中小洪涝不停产,特大洪水保安全。在安全环保上,我们没有自选动作,只有规定动作。”在水中生产、关停井站、撤离人员和油井复产等工作中,受灾油区各单位严格执行“规定动作”。
洪涝的冲击与渗透,是对辽河油田环保工作的一次大检验。
地处辽河、绕阳河、浑河和大凌河等九河下梢的辽河油田,濒临渤海,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环境极为敏感。环境的复杂性和稠油开采工艺的特殊性,使辽河油田环境保护工作极具挑战性。辽河油田先后投入数亿元对欢三联、曙四联、欢四联、洼一联采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采油污水的循环利用。陆续建成的15座污水、浮渣、油泥处理场,实现脱水后含油污泥及浮渣的无害化处理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等等。辽河油田所有工业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各项环保指标得到有效落实,企业实现清洁生产。
当井站被洪水淹没时,辽河石油人在被淹油区设立多个监测点,还进行巡回监测,清污队随时投入工作。
7月27日,冷16站河套内一条输气管线被洪峰冲得左右摆动。监测人员发现后,及时采取打桩加固措施。一位抢险员工说:“气管线被冲断,也会导致污染。”
30多天,淹没在洪水中的上百公里输油气管道和千余座(台)采油、注汽、集输等油田设施,经受住了安全环保的“大考”——确保了国家湿地保护区安然无恙。
“数字”抗洪复产——信息与光速同步
“7月19日夜间至22日白天,将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总降水量将达100~150毫米。要求各单位加强汛期生产管理,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7月19日8时,随着辽河油田生产运行值班员按下手中鼠标,《加强近期强降水过程生产管理的通知》瞬间呈现在百里油区各基层单位管理者面前。
“数字”传输拉响了辽河油田的抗洪警报。
紧接着,《辽河油田防汛抗洪1号调度令》、《气象灾害预警》、《辽河油田范围大型水库水情报表》和《加强涉水作业人员防触电的通知》等化作数字信号,在光缆中闪电般传输。30多天抗洪复产中,有80多项信息与光速同步传达到抗洪复产第一线。对重要的 “数字”信息,各一线抗洪复产单位在最短时间里回执到抗洪复产指挥中心。《回执单》中包括签收人、落实措施等等内容。“数字”让辽河油田抗洪复产措施落实准确、到位、高效。
“数字”在光缆中传输,是辽河油田高效运行的标志,展示的是组织运行的高效率。其中“大抗洪”的工作模式,是辽河抗洪复产的“加速器”。辽河油田规定,与抗洪复产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承担“第一责任”。抗洪复产中,生产运行处、安全环保处和采油工艺处等多部门协同组织运行,各级领导深入抗洪复产一线,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情况,快速形成组织运行措施和方案。
初步统计,30天内,辽河油田召开三级防洪、抗洪、复产等专项紧急部署会、协调会、分析会和现场会等130多次,形成并实施具体抗洪复产措施2700多项。
7月20日,沈阳采油厂得到蒲河油区段流量峰值将达到每秒120立方米的“数字”信息后,第一时间启动关井预案。1500米宽河套里的130口井在最合适时间完成关停的各项工作。8月22日,洪水流量达到每秒120立方米,已基本复产的沈阳采油厂又及时实施第二次关井。
进入8月中旬,天高云淡,阳光高照。表面上看,很多洪涝油区水位开始下降。于是,受灾的采油单位纷纷申请复产。然而,辽河油田抗洪指挥部只审批了茨榆坨采油厂和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的复产申请。
也是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着洪涝与灾情“数字”信息,生产运行处、采油工艺处和安全环保处共同完成油田公司级防汛复产管理纲要,从供用电、采油、集输、热注和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细化工作流程,辨识危害因素,制定消减措施,完善操作标准,为整个油田科学有序组织复产奠定了基础。
生产运行处孙炜说:“我们根据洪涝程度,实施梯次关井和梯次复产,把每口井受灾时间压到最短,相对提高生产时率,把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点。”
茨榆坨采油厂按照复产预案和油田有关要求,8月12日安全有序组织恢复铁17块关停的3座采油站、9口油井和3口注水井,恢复日产油110吨、日注水70立方米。
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组成复产措施和复产运行两个专业小组,制定不同辽河水位、不同水库流量、不同雨量条件下分三批复产712口井的实施方案。8月13日,这个公司启动第一批244口井的复产工作,到8月17日,日恢复产量219吨。
指挥靠前抢险争先——责任与奉献互动
到8月1日,曙光81号站站长、党员李极光已经10个昼夜坚守在井站上,几乎没有干过的救生衣一直穿在身上。他白天巡井取准随洪水涨落而间开井的运行资料,晚上计量核产填生产报表等,饿了泡方便面,困了打个盹。26日遇到输油管道解堵抢险,他和几位员工一起在齐腰深的洪水里泡了4个多小时,挽回30吨原油损失。
曙光采油厂厂长陈铁铮说:“李极光是优秀党员的代表。在我们厂,许多党员干部坚守在抗洪复产一线。”
7月23日下午,杜84块最深水位超过3米。站在过膝深的洪水中,身穿救生衣的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孙崇仁和总经理谢文彦等了解灾情,现场协调,提出要求。
“领导干部要指挥靠前,是制度也是责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是要求也是追求。”这是辽河油田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发出的强音。
除了抗洪复产指挥中心和各基层抗洪复产指挥部24小时运行外,辽河油田还有一个流动的指挥中心,就是副总经理张维申乘坐的越野吉普。一个多月来,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党员抢险队、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等在茫茫洪水中冲锋在前。
洪水到来之前,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组织党员清理河套内油井平台132个,清理油污固废等污染物390余立方米,维护防洪围堤3000余米。
将帅在前,士卒英勇。坚持水中生产,实现高效复产,成为一线员工自觉扛起的责任。
曙光11号站站长何东说,洪水没有达到1.7米关井线前,全站员工没有一人离开井站。男员工涉水去取食物。大家在水中坚持生产3天3夜,直到水位达到关井线才实施关井,多生产原油100多吨。8月16日,曙光83号站部分平台达到复产条件,接到复产命令后,经过复产培训完全准备好的员工立即投入工作,电机安装、接通电源、倒流程、试开,一气呵成。272和274两个平台的4口油井顺利实现复产。
在曙光、沈阳和欢喜岭等9个受灾采油单位,4000多名一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谱写着新时代石油人的奉献之歌。
在辽河油田防汛抗洪预案上可以看到,工程技术、作业施工、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电力和通信等单位都有各自的抗洪复产任务。而这些单位制定出与辽河整体防汛抗洪预案有机结合的具体措施。
为高效复产,各二线生产保障单位深入灾区了解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保障抗洪复产措施。受灾较轻和没有受灾的采油单位,自我加压,多承担任务,实现产量稳中有升。
自己受到严重灾害的辽河石油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支援周边的大洼和台安两县抗洪,及时送去石料、编织袋和防水布等抗洪物资。
为守住绕阳河10.2公里国堤,辽河油田出动1828人,动用122辆车,拉运土方2500立方米。600名辽河石油人日夜巡守,确保了国堤安然无恙。
“虽然洪涝灾害影响了20万多吨原油产量,但我们坚定信心,全力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各项工作和任务。”这是辽河石油人的共同心声。
抗洪复产,辽河石油人正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