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看哈尔滨石化公司,感受大不同。
从国际、国内和中国石油总体情况看,炼油企业正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哈石化规模不大。
从地域看,哈石化利税、销售收入进入黑龙江省前十名,在哈尔滨市连续多年名列第一;地处省会城市,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龙头企业,具有难得的地域优势和战略意义。
面向未来看,哈石化知道“要加油”,正如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所要求的:“发扬铁人精神,建设精品炼厂!”
充分认识企业优势和不足,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方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更是如此。将至“不惑之年”的哈石化在中国石油这个大舞台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哈石化曾被誉为中国石化“四小龙”之一,当时12项主要技术指标有8项排在前5名;原料轻、流程短,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地下管线纵横发达,直供直输。更重要的是,哈石化有2000多名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干部员工队伍。
研究“企情”、研究市场、研究政策,公司管理层思路豁然开朗,确定企业新的发展思路: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打造精品炼油厂,构建和谐哈石化。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全力拼搏,建设具有一定加工能力和精、特、优燃料型炼油厂。“精”体现在管理上要精细,即生产、安全、环保、设备等方方面面都要实行精细管理;“特”体现在企业有特色,公司拥有完备的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加工流程短,操作手段齐全,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Ⅲ标准以上,具有较强的营利能力;“优”体现在指标有优势,建立涵盖58个一级指标、579个二级指标的对标管理体系。
精品炼油厂需内功深厚,不论是技术、设备和管理都应一流
哈石化全面实施以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流程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逐步使日常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苦练内功。建立健全生产受控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化水平,让产品围绕市场转。
在节能降耗上,哈石化人认真做好成本管理的减法运算。哈石化一直把节能降耗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去年节能0.91万吨标煤、节水17.68万吨,连续5年成为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先进企业。
科技进步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哈石化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重要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大胆向前。哈石化在中国石油首家应用成功并推广俄罗斯高含硫原油掺炼技术。LBO—16型催化裂化降烯烃催化剂,将汽油烯烃降低8个至10个单位,获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仅2009年,公司就实施科技项目10个。其中,二催化余热锅炉改造后实现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为零,排烟温度下降120摄氏度的节能目标。
多管齐下抓牢安全生产。今年年初,哈石化开展全员“安全大讨论”活动,公司上下查思想作风、查制度执行、查事故隐患,制定应急预案评审标准150条,修订预案356个,组织15个车间开展应急演练。
“组织精干、管理精细、操作精练”,蒋洁敏这样评价哈石化。
好字当头,能快则快。哈石化人鼓足劲,向前冲
哈石化凭借对市场经济的深刻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出台新举措,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原动力。这个公司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抓技术改造、抓产品结构调整、抓新产品开发;在生产上,按照“以销定产”的新型营销观念组织生产,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方案,调整产品结构。
比照国际、国内炼化行业的各项先进指标细分和量化管理指标,从一个个管理程序上、一个个流程上、一个个技术指标上做文章,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组织年350 万吨常减压装置、年60万吨连续重整—年80万吨中压加氢改质联合装置标定工作,摸清装置运行现状,实现处理量和效益最大化。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主要生产装置全部实现内部达标,炼油综合能耗64千克标油/吨,同比降低4个单位,新鲜水单耗等7项生产经营技术指标创历史纪录。
放眼未来,立足当下。承载着哈石化人期盼的年60万吨连续重整—年80万吨中压加氢改质联合装置建设体现了哈石化高效管理的思想。项目从2008年3月开始基础施工到2009年11月15日建成中交,并一次开车成功,高效发挥作用。
联合装置建设项目是哈石化“十一五”期间的核心项目,是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换代的重要保障。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形成以常减压—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为主体科学完善的加工流程,全面消灭90号汽油,提高了高档次汽柴油产品产量。生产的汽柴油均达到国Ⅲ标准,部分达到国Ⅳ标准,产品结构和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可以预见,以联合装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升级项目将成为哈石化的又一支柱。
“只要我们加强精细管理,改善技术指标,提高营利能力,小企业一样出竞争力,小企业一样有大作为”已成为哈石化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