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的摇篮
1958年—1959年,我们的工作是分两个战略方向进行的。一个是新区,主要是东部地区的石油勘探;一个是老区,主要是西北石油基地建设。前者是关系改变油田布局,解决石油工业长远发展所需资源的问题。后者则关系当前石油工业生产,解决新区发展必需的后方支援问题。由于东部新区勘探刚刚展开,要取得突破,发现油田,投入开发,需要有一个过程,初期工作量不大,主要力量和大量工作仍在老区。这里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源地,是我们当时的主要天然油基地,发展东部的依托。这里工作搞好了,不但可以生产一部分石油,供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之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巩固的后方、前进的基地,就可以总结经验,锻炼队伍,为开发东部地区做好准备。从而有效地支援新区勘探,建设新的油田,推动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
甘肃玉门油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玉门老君庙油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带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发现并建立起来的。
到1949年,在海拔2400多米的祁连山下、戈壁滩上,建起了一个有职工4000多人、年产原油9万吨的石油矿场。1949年9月,西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玉门油矿,组织上委派康世恩同志任军事总代表,接收了玉门油矿,实行军事管制。在军管会的领导下,广大职工提高了阶级觉悟,以很高的爱国主义热情,恢复和发展了油矿生产。康世恩同志调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后,杨拯民、刘长亮同志先后担任玉门矿务局局长和党委书记。经过几年的勘探,在老君庙油田外围,陆续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和鸭儿峡等油田,并相继投入了开发,使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原油产量达到75.5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1.8%。为我国国民经济3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7月,石油部在玉门石油管理局召开现场会,主要内容是讨论落实石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动群众,为完成1958年计划而奋斗。上旬,我从成都开完西南协作区会议,第一次来到玉门油田。在20多天时间里,我听取了玉门局同志的工作汇报,了解了玉门油田的历史和现状,察看了钻井、采油、施工作业现场,走访了职工食堂、宿舍,同干部、工人进行了交谈,对玉门油田有了直接的、比较全面的了解。玉门的职工队伍是一支有觉悟、有经验、有战斗力的队伍。我亲眼看到他们奋不顾身、为油而战的动人场景,深感他们身上有一种可贵的主人翁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格。为了完成国家原油生产计划,他们努力发挥老油田潜力,积极勘探开发新油田,不断提高原油产量。
玉门现场会上,康世恩同志作了报告,讲了石油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石油勘探的方针,对各地区的勘探工作作了部署。各单位讨论了计划方案和完成计划的措施,交流了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的经验。7月21日,我在会议结束时讲话,提出了油田开发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土洋并举,挖尽每滴石油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依靠群众,力求自力更生”的方针。还提出了1959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落实方案,要求各单位发动群众,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搞技术革新,为争取超额完成计划而奋斗。
1958年和1959年,我们给玉门油田确定的方针是以原油生产为主,发挥潜力,支援全国。这两年,他们一方面全面开发老君庙油田、石油沟油田、白杨河油田,充分挖掘这些油田的潜力,一方面大力开发鸭儿峡油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1958年原油产量达到105.4万吨,比1957年上升39.6%,占全国天然油产量的70%;1959年上升到140万吨,比1958年又增长33.9%,占当年全国天然油产量的62.2%。在全国天然石油生产中,顶起了大半边天。
解放初期,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同志视察玉门油矿时,指示军管会,要把玉门油矿建设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朱德同志1958年视察玉门时,曾题诗勉励,希望这个油矿为“全国示范作典型”。根据朱总司令和彭总的指示,结合玉门油田的实际情况,我提出玉门油田要发挥“三大、四出”的作用,即把玉门油田办成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技术、出人才。几十年来,玉门油田在这些方面做得都是很出色的,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玉门油田大力支援了其他石油厂矿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全局的需要,他们总是“先让后上”,“先支援别人,后发展自己”。多年来,玉门油田为支援各地石油会战而调出的职工总数达7.8万多人,设备2000多台套。正如著名诗人李季的诗句所描绘的:“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玉门油田在研究采用钻井新技术、油田注水开发、自喷井和抽油井管理、油井增产技术措施,以及钻井、采油生产组织等方面,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其他油田推广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从玉门这个石油工业的“摇篮”里,锻炼成长了以全国劳动模范郭孟和、王进喜、薛国邦为代表的一代优秀石油工人。玉门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从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油田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管理骨干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来自玉门或在玉门工作过。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鼓舞着广大石油职工,成为发展石油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未完待续)